

“还原真实”: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作者: 张娟摘 要:“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有重要的滋养作用。笔者认为,从语言审美的视角出发,在“还原真实”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还原真实” 语言审美 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关键维度。其中,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有重要的滋养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如何依托“学科育人”的整体理念,突破“机械训练”的桎梏?笔者认为,应从语言审美的视角出发,在“还原真实”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媒介,是传递信息、抒发情感、亮明观点的工具,语言审美需要从语言承载的丰富价值入手。朱光潜先生指出,美的本质就是真,美的价值就是对真的认知。任何经由语言呈现出来的信息,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认知,已经被“概念化”和“价值化”了。因此,语言审美需要学生从自身的理解入手,回到作者的视角,探寻语言背后的价值,领悟作品的主旨。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言审美教育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依托经典形象,在“还原真实”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名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精妙的语言形式、独特的表达方法,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很多经典的文学形象发出了耀眼的光辉。然而,由于这些文学形象往往“高于生活”,会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心理距离。
很多学生缺乏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常常受到“二元论”思维的限制,习惯性地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中。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早已通过连环画、影视剧等,对梁山好汉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武松并不陌生。因此,在走进课文之前,他们已经将武松定位为“英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学生只关注武松展现出来的英雄气质,而无法对这个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此一来,就与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初衷有了较大的偏差。对此,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还原”的方式,促使学生与作者对话,真正走近武松、走近梁山好汉。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景阳冈上打虎的行为,是最能体现武松英雄形象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描写武松上冈之前在酒店的细节?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刻画武松的形象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学生通过对这一部分文本的细读,认识到武松是个有些一意孤行、性格暴躁的人。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就更加能够深入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正所谓“人无完人”,英雄并非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也有不足、有缺点、接地气。在阅读中,学生一定要领悟到这些,否则文学作品就失去了艺术感染力。
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对武松这一人物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逐渐能够将“活”在书本中的人物,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之中,获取了最真实的语言审美体验。
二、依托背景资料,在“还原真实”中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很多经典的写景类散文,这些文本不但有着优美生动的语言、独特精妙的句式,以及精彩的写作方法,而且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愫和观点,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审美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语言审美意识,深化阅读审美体验。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编选了散文家宗璞的《丁香结》一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分别展现了校园中、街道上、古诗词中的丁香花,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在课文的结尾,作者语重心长地写道:“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很明显,作者从丁香花转向人生体悟,融入了自身浓郁的主观情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还原作者笔下的丁香花,教师可以拓展作者创作这篇散文的背景:作者的弟弟身患重病,作者正是想借对丁香花的描写,让弟弟认识到人生中的挫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能正确看待挫折,并调整好自己,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带着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例如,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作者不但描写了丁香结的位置,而且以“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进行丁香结特征的具体描写,将丁香花之“结”所承载的价值展现出来。此时,学生就不仅要感知丁香结的形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观点。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明晰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用意,传递了文本的“情感密码”,巧妙地助推了学生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依托文本定位,在“还原真实”中品味文本内核
在语言审美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感知,需要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关注语境中的物、人、情和景等元素,从而催生丰富的联想,获取全新的审美体验。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词三首》编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经典田园诗《山居秋暝》。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在整体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圈画出古诗涉及的具体景物,包括松林、明月、山石、清泉、莲叶、浣女和渔舟。随后,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圈画出来的景物串联起来,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从而使得原本散落在诗词中的景物自然成为一个相对有机的整体。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对诗词整体意境的感知:其一,从体裁入手。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典型的体裁决定了诗人表达的内容和运用的手法。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生硬的诗词解读方面,而需要深入体会诗词的美感和意境。其二,从语文要素入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就为展现田园诗的美景提供了“动静结合”的策略支撑,同时为诗人淡泊明志的心境描写奠定了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想象与描述中,落实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进一步感知了山水田园诗的内在特点。有的学生紧扣动静结合的策略,这样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在一片幽静的山谷之中,明月将柔和的光辉洒在了碧绿的松林之中。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石头上流淌,映照着明月……还有的学生紧扣人物进行描写:幽静的山林中传来了一阵女子的嬉笑声,原来是年轻的女孩洗完衣服回家了;莲叶也在轻轻地、缓缓地向着两侧移动,哦,原来是捕鱼的小舟满载而归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展现了具体的景物,让学生在想象中还原诗人表现的景象,促使学生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之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还原式”的阅读与鉴赏,紧扣文本的典型语言和句式,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力量,让学生在探寻文本主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邱鑫.在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21,(35):57-58.
[2]王月琴.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J].新课程,2021,(19):125.(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古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