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作者: 侯玲娟

摘   要: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自然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中开展自然教育,教师应结合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构建有效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引发幼儿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回归自然,还能释放幼儿的天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关键词:自然教育 幼儿园 建设与实施

自然界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生命种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这些多样性的生物不仅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宝库。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借助自然教育,引发幼儿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注,打造多元化的“草木课程”,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探讨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建设自然教育课程,并提出了以下建议,以供教师参考。

一、打造绿色环境,创建草木课程

(一)建设植物走廊,帮助幼儿缓解负面情绪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缓解幼儿的身心压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结合幼儿直观的学习思维特点,构建形象、直观、趣味性的活动环境。这样,既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又能缓解幼儿的焦躁情绪,使幼儿以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感受自然的美好,助力幼儿的学习与成长。

例如,在打造幼儿园环境时,教师可以将假山、盆栽、微景观等放置在走廊两侧,建设“植物走廊”,每周为幼儿分发活动任务,让幼儿轮流承担照顾盆栽与树木、清扫“河流”等责任。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自然的奥妙;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促使幼儿善待自然,使幼儿学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地抽查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幼儿做得好,可以给予奖励。比如,当一个幼儿的绿萝盆栽照顾得当、生机盎然时,就可以剪一节绿萝枝丫插到新的盆栽中,作为奖励送给幼儿,这样可以大大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这种植物走廊的建设融合了生态教育,不仅可以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幼儿近距离地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二)挖掘生活资源,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在幼儿园自然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身边的资源,全方位地建设自然教育课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和宣传栏,给幼儿打造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使幼儿更为直接地获取自然知识。其次,可以借助宣传栏,制作宣传板报,为幼儿普及植物的种植方法,展示不同动物、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状态等,给予幼儿一定的理论支持,为幼儿接下来的实践与探索奠定基础。最后,可以带领幼儿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将相关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例如,太阳花的生命力是比较旺盛的,一般来说,只要有足够的水分和阳光就能生长得比较好,养护的过程较为简单。教师可以由太阳花入手,制作一期“太阳花种植指南”的黑板报,让幼儿了解太阳花的基本习性与养护技巧,如太阳花的种植时间大约在4月份,要选择疏松透气的土壤,温度约在15~25℃左右。在设计宣传板报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令,让幼儿认识不同植物的种植方式、种植时间与养护技巧,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添砖加瓦。除此之外,还有吊兰、沙漠玫瑰、仙人球等在幼儿的生活中也都是比较常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仙人球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扎伤幼儿。

在构建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现有的资源,如黑板报、宣传栏等,为幼儿普及必要的种植知识。这样既能避免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出现问题,又能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植物及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状态,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开阔幼儿的视野。

二、挖掘自然资源,打造绿色校园

(一)融入自然元素,建设绿色校园

在开展幼儿园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环境中自然元素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幼儿经验获取的程度,除了微生物、动植物以及土壤、阳光、空气和水之外,自然界中还包括沙、石等不同的自然元素,它们也是构成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常见的自然元素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教师应融入自然元素,建设绿色校园,为幼儿打造一个充满多样元素的自然空间,使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亲近的自然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自然体验,还可以使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例如,在幼儿园中,水池、沙坑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设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规划一些泥土池、石子池等,并配置抽水泵及用来储存或收集雨水的小瓦缸。这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自然材料可以提升幼儿对于沙、水、泥、石等的探索,使幼儿与自然环境建立有效的连接。此外,园内种植的树木、开出的花朵、结出的果实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不同的时令中,因为日照、天气、风向等的影响,阳光穿透树枝所产生的光影变化也是不同的,除了可以带给幼儿神奇的感受之外,也可以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自然元素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一同走入校园,开展写生课程,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构建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户外环境打造以生态为核心的绿色校园,能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自然的奥妙,丰富幼儿的自然体验。

(二)构建生态区域,渗透理论知识

在构建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保护生态环境是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而最为常规的就是建设“生态角”。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很难保持长时间集中,在活动中对同一事物的关注度较低,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建设“生态角”可以让幼儿近距离地感受植物的成长变化,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建设“生态角”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校园中选择一处合适的角落建造“生态角”,然后为幼儿分发植物的种子,引导幼儿学会播种、栽培、浇水、除草、施肥。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生态角”中种植一些桃树、李树,寓意“桃李满天下”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种植一些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种植桂花树,不仅可以用于制作桂花糖水,还寓意“蟾宫折桂”。借助这些“生态角”,教师既可以为幼儿普及各种各样的知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知识储备,又可以为幼儿传授生活技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自然与课程有效结合,挖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能让幼儿在自然教育中学会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生态观。

三、开展集体活动,深化幼儿的学习体验

(一)开展探究活动,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在建设自然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所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都应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兴趣、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性格特点,全面发挥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在建设自然教育课程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如“小草是如何发芽的”“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给幼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幼儿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近年来,无土栽培备受社会关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难以接触到这种种植方式。因此,在建设自然教育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无土栽培蔬菜种植探究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更加直观地看到果蔬的生长状态;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埋下一颗探究自然的种子。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油菜的无土栽培以岩棉基质和营养液为介质,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一次性的手套、量杯等,指导学生将营养液稀释并倒到岩棉基质上,将油菜的种子栽种到栽培孔中,记录播种日期、生长状态,将其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太阳直射,每1到2周添加一次营养液,并定期补水。在幼儿园自然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探索生命的奥秘,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与支持,使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生命的发展状态,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深化幼儿的学习体验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与种植活动。丰富的种植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亲密接触大自然、认识世界、感知生活,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开阔幼儿的视野。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劳动课程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情况,并全程跟进幼儿的集体活动,制定安全手册,开展教育实践。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予以客观评价,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一些果园、养殖场、麦田等,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生产工具,引导幼儿参与劳动,使幼儿可以真正体验插秧、种菜、摘果等劳动实践活动的快乐,让幼儿熟悉乡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气息。在这些劳动实践活动中,幼儿不仅能真正认识到种植的意义,还能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在幼儿园劳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幼儿感受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境,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社会责任感,拉近幼儿与自然的距离,让幼儿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开展游学活动,带领幼儿参观自然景区

游学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集体活动,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在建设自然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重视游学活动的重要性,带领幼儿参观自然景区。这样不仅能让幼儿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感受自然的神奇,还能让幼儿真正认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增长见识。游学活动还可以去大型的自然生态园,里面包含的动物、植物比较多,是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单独的动物、植物基地,这种环境可以给予幼儿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森林动物园,在动物园中,幼儿可以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捕食对象、栖息的环境等,通过对比与分析不同动物的生活状态,对自然界生物的生存规则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可以真正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在参观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写一篇游记,记录自己在游学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入手,打造生态校园,构建绿色课程,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同时,还要设计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让幼儿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态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春妮.亲自然教育课程从文本走向实践的有效管理策略[J].亚太教育,2022,(21):76-79.

[2]陈莹.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户外游戏中本土资源的应用[J].家长,2022,(36):102-104.

[3]张皎红.幼儿园教育的时代新挑战:让幼儿在自然中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23,(1):83-86.

[4]何芸.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优化的路径探索[J].求知导刊,2023,(16):113-115.

[5]冯纯.亲近自然,恣意成长: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初探[J].智力,2023,(18):179-182.(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洲幼儿园)

本文系南通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生命惊奇的草木故事物型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QN202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