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构建生命教育课程
作者: 乐文虹摘 要:生命教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对生命教育课程进行深入探索,以期能完善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在幼儿园构建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课程,能使教师的教育观发生转变,提升幼儿的情感、认知、技能、品质等,促使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生命教育课程 构建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阐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促使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助于幼儿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致力于构建优质的生命教育课程,关注幼儿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道德修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本文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关注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让幼儿多探索、多体验,满足幼儿对生命的好奇与探究欲望,促使幼儿对生命产生更深入的认知。
一、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所占比例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很多幼儿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开设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是让教师在教学时拓展一些浅显的生命教育内容,而真正涉及生命探索、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内容很少。即使部分教师想要实践生命教育,受教育资源、自身专业水平、幼儿知识接受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也是困难重重。很多教师认为幼儿的认知水平低,对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难以消化与吸收,因此在生命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偏向于一些简单、浅显易懂的内容,在教学中侧重于科学、社会、健康等领域的知识教学,导致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内容不完善,教学形式单一
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取自教材,围绕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开展生命教育;二是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三是以幼儿的学习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幼儿自身。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容只涉及动植物生命、人类生命、人身安全、自我保护几个方面,而幼儿情绪管理、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社会规则的遵守等内容不在生命教育范畴内,课程内容不够完善。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多是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图片或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三)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幼儿缺乏体验性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在环境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难以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单向知识输出为主,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过程,导致幼儿缺乏体验性。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确定教学内容,抛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预设好答案,一旦幼儿的答案与既定答案有出入,就会阻止幼儿继续答下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幼儿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真实体验,使得幼儿的头脑、思想、肢体得不到解放,无法积累真实的学习经验。
二、体验式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围绕生命教育主题,开展体验活动
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项目活动。教师可以选定一个生命教育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入体验,在探索、感悟中学习知识,理解生命的意义,构建较为完整的生命意识。
例如,在教学“生日礼物”时,教师可以以“感恩生命”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向幼儿询问:“你们想怎样过自己的生日呢?”幼儿纷纷发表意见:“想和全班同学一起过!”“想收到好朋友的礼物。”“想有人为我表演节目。”其次,可以让幼儿模拟开展生日庆祝活动,包括前期筹备、寿星绽放、欣赏相册、表达爱、送礼物、分享蛋糕、许心愿等七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幼儿的参与,让幼儿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意义。比如,在“寿星绽放”环节,不仅有节目表演活动,还有幼儿的成长历程展示,从出生到现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展示,重点突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的成果。经过活动体验,幼儿能理解生命的可贵,学会感恩父母、团结友爱。
(二)开展生活情景模拟活动,让幼儿深入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对拓展幼儿经验有帮助。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往往不能亲自去探索、体验、感知,积累更多经验,发展自身能力。基于此,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景,为幼儿创造体验的机会,让幼儿能深入体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例如,在教学“街道小卫士”时,首先,教师要做好活动准备:(1)用大的纸箱制作4个垃圾箱,分别写上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放置在场地一端的4个点。(2)将一些纸盒、食品袋等废品整理成3袋垃圾。(3)用大垃圾袋制作一件服装,在服装上粘贴食品袋和糖果纸,请一位幼儿扮演“垃圾小士”。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垃圾小士从教室门口路过,掉下来很多垃圾,把教室都弄脏了,这可怎么办呢?”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一起动手,把掉落的垃圾捡起来并分类扔到指定的垃圾桶里。这一活动以幼儿参与为主,通过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分类情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培养幼儿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区角游戏”,深化幼儿的认知
“区角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主动操作、自主探索。幼儿天性爱玩游戏,在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游戏活动的价值,设置符合教学内容的“区角游戏”,加深幼儿的体验,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我是小司机”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对现实生活进行场景再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在幼儿扮演一个送货司机时,要引导幼儿想一想“司机在过红绿灯时应该怎样做?在停车时,想一想停车场上的标志与自己开的车有什么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想到过红绿灯时要先观察路况(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有行人经过,即使是绿灯也要避让。为了强化幼儿的交通规则意识,教师也可以操作“红绿灯”,让幼儿依据“红绿灯”的变化开车,反复练习。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能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甄选恰当的体验方式,构建体验式的幼儿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教育特有的价值,使幼儿在认知、技能、情感、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波.幼儿园“三生教育”之生命教育模式探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6):52-54.
[2]王云峰,冯维.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11-15.(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