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音乐教学研究
作者: 王春燕摘 要: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游戏化视域,设计教学活动,将游戏融入欣赏、歌唱、乐器演奏等不同的教学环节。比如,在欣赏音乐片段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结合故事理解作品主题,运用体态动作,感知节奏;在进行歌唱活动时,可以运用互动法、图谱法、整合法,提升幼儿的歌唱水平;在演奏乐器时,可以让幼儿结合情境,调整强弱,了解乐器发声的方法,给幼儿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音乐活动 幼儿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将游戏和各种学习活动巧妙结合在一起,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要将游戏融入欣赏、演唱、乐器演奏等各个环节,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一、提升幼儿的欣赏水平
(一)理解主题
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有趣的故事,创设特定的情境,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在山魔王的宫殿里》时,首先,笔者给幼儿讲述了《猫和老鼠》的故事,并构建具体场景:老鼠出门寻找食物,却被猫发现了,猫追逐老鼠,老鼠拼命奔逃。其次,让幼儿结合音乐旋律,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在听到舒缓悠扬的旋律时,一个幼儿说,老鼠小心翼翼地走着,想要找到好吃的东西,但怕被猫发现。在听到欢快的旋律时,一个幼儿说,老鼠遇到了猫,它赶紧逃跑了。最后,让幼儿试着总结该音乐作品的主题。
(二)设计体态动作
在进行游戏化课程设计时,教师应避免直接对幼儿“灌输”知识,要设计体态动作,让幼儿伴随音乐律动起来。
比如,在教学《彼得与狼》时,首先,笔者给幼儿播放音乐,让幼儿想象作品的画面,说一说看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形象,伴随音乐尝试做出这些小动物标志性的动作。其次,在幼儿获得初步感受后,给幼儿讲解体态动作,让幼儿结合音乐片段模仿这些动作。最后,让幼儿结合音乐片段自主设计体态动作,和同伴一起展现创意。游戏化课程的实施,既满足了幼儿爱玩的心理特点,又让幼儿接受了音乐知识。
二、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一)互动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为,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方法,构建游戏化课堂,让幼儿感受到歌唱的乐趣,奠定幼儿的歌唱基础。
比如,在教学“歌唱技巧和发声方法”时,首先,笔者指导幼儿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让幼儿分小组进行互动,监督对方的动作,找到彼此的问题,并互相纠正。其次,设计一些和发声有关的小游戏,指导幼儿参与其中,如利用“娃哈哈”图片指导幼儿如何发声,让幼儿看到发声时要像“啃苹果”一样,脸颊的肌肉向两侧打开,注意向上提起舌头和软腭。在幼儿自主练习后,安排他们采用“照镜子”的方法,看一看对方的动作是否一致。最后,给幼儿指导歌唱时的呼吸方法,让他们摸着腹部演唱,感受腹部起伏的变化。
(二)图谱法
受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影响,一般是教师唱一句,幼儿模仿一句,虽然幼儿能完整掌握整首歌曲,但是很难理解歌词的内容。对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程设计,采用图谱辅助教学,将旋律和歌词结合在一起,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要优化教具设计,让幼儿初步了解作品的旋律走向;要结合歌词内容,将音符转化为歌词中的艺术形象。
比如,在教学《虫儿飞》时,笔者采用流线型线条代表“冷风吹”的姿态,用星星、萤火虫代表高音音符,用玫瑰代表低音音符。这样的设计,能让幼儿在脑海中再现歌词:“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在幼儿演唱的时候,让他们观察图谱的内容,找出哪一段旋律比较高亢,哪一段比较低沉。利用图谱法既能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歌曲的旋律变化,也能让幼儿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三、参与乐器演奏
(一)创设不同情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幼儿感受自然和社会之美,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旋律的强弱变化。
比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笔者设计“对比乐器,体会音色”“结合故事,想象场景”“自主演奏,调整强弱”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的特点。首先,给幼儿展示铃铛、小鼓、小锣等乐器,让幼儿试着演奏,说一说它们用于什么场景。其次,播放音乐作品,让幼儿想象该作品有哪些不同的场景,分别有哪些人物形象,适合用什么乐器辅助演奏。最后,让幼儿分别选择一首乐曲,加入乐器演奏,思考如何根据场景变化,调整音响的强弱。
(二)了解发声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对此,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不同的乐器,让幼儿充分了解这些乐器的发声方式,并思考在演奏时要如何搭配,才能取得更好的表现效果。
比如,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运用的乐器比较多。在教学时,首先,笔者分别展示其中的音乐片段,让幼儿分析、总结、了解片段中使用了什么乐器,产生的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其次,给幼儿展示乐器实物,并演示吹奏、敲击、弹奏、拨弦等不同种类的乐器,让幼儿在对比分析中说出它们的发声部位有什么不同,音色有什么差异。再次,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演绎《小星星》,说一说各个小组选择了什么乐器。最后,在课程设计中安排竞赛类的游戏,让幼儿分小组活动,各自呈现不同的乐器组合,比较谁的选择更好。
(三)搭建展示平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乐器表现和创造美。
比如,在设计展示类课程时,笔者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指导。首先,让幼儿思考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主设计乐器。如有一个小组把数个玻璃杯装满水,用筷子敲击,使其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符。其次,让幼儿思考,除了演奏还可以在表演中融入什么元素。如有一个小组演绎了《小兔子乖乖》,将“讲故事”和演奏结合在一起,展现了“配乐故事”,体现了自己的创意。最后,让幼儿试着为音乐旋律进行创意改编。如有一组幼儿在表演《数鸭子》时,调整了旋律,加入了有节奏的鸭子的叫声,让旋律更富有层次感。
总之,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采用寓教于乐的学习模式,让幼儿充分融入对音乐的探究活动之中,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巍巍.课程游戏化理念下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智慧,2020,(5):34.
[2]张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混龄自主游戏的研究[J].智力,2023,(11):171-174.(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金山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