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数据素养的路径

作者: 刘开源 卢莉萍

摘   要:数据素养是指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敏感性,能够有效且恰当地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和展现数据,并对数据具有批判性思维。它是对统计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延伸和扩展,包括数据意识、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利用能力和数据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虽然大数据技术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但是当前的数据素养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总体要求,主要表现为缺乏数据思维、系统培养方案和专门的教师队伍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拓宽数字平台、强化教师队伍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科思政专业硕士 大数据时代 数据素养

大数据时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为一种“必然的生成逻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势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大挑战,而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数据素养,既是对数字思政的肯定,也是高校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现实需要。

一、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数据素养的价值分析

一直以来,数字素养与数据素养的边界比较模糊,二者强调了所关注的数字技能的不同方面。对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各项数据素养进行培育,既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养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一)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数据素养的维度

一是数据信息素养。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学科思政专业硕士必须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提升分辨信息的能力,强化整合信息的方式。2023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对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了界定和描述,针对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培养,应以培养掌握教育知识、具备学科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人为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对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来说,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能使现有课程资源最大化,能选取最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进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二是数据伦理素养。在“2023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中,业界就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潜能、价值与挑战”进行了讨论,强调人工智能在给教育带来无限潜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科思政专业硕士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无法达到更高的伦理素养要求。如果学科思政专业硕士不加强自身的数据道德规范,就极容易卷入数据伦理的漩涡,成为数据道德的失范者,导致“信息滥用与恶意编造虚假信息;信息获得者擅自使用未经授权的信息,或蓄意公开个人相对隐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因此,学科思政专业硕士在面对大量伦理问题和安全问题时,必须牢固树立数据意识,加强对数据运用的判断力与自觉力。

三是数据技能素养。学科思政专业硕士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但是由于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的学习侧重点不一样,需要实现两个阶段学习成果的衔接。如果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想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字化教师,则应“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针对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大数据素养培育可以表现为:获取、分析、储存、应用、评价,能为其提供新颖、丰富的受教育服务平台。

(二)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数据素养的价值

一是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铆定思政“铸魂”目标。在大数据时代,青年人已成为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的重要受众群体,就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对人工智能应用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高校能积极引导学科思政专业硕士利用好数字信息优势主动学习,就能通过整合的资源建构清晰、便捷的数字思政分类体系,打造既有数字特色又有育人元素的平台。

二是有利于强化实践探索,赓续思政“育人”成效。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学科思政专业硕士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平台,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钉钉”等,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有效解决实践时间和空间受限的问题,促进数字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统一。另外,数字思政还能助力学科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各个方面,通过VR教学、创客教室、智慧图书馆等,将一个个历史典故、一幅幅大好河山风景图变得鲜活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数据素养挑战

一是缺乏灵活的大数据应用思维。在大数据环境的熏陶下,虽然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树立了大数据使用意识,但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一特定角色下,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既不是大数据资源库里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也不是躺在课本里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学科思政专业硕士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基本是通过理论“灌输”、情景模拟、合作式探究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照抄书上的理论或者一味模仿他人,禁锢了学生的大数据思维,弱化了大数据的功能。

二是缺乏系统的大数据培养方案。我国大部分的学科思政专业硕士都参与过思政创新项目、大数据研讨会等活动。虽然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分散和零碎的,只能运用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缺乏系统的大数据培养方案。部分高校也没有根据现实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教授学生相关的大数据技术理论。

三是缺乏专业的大数据教师队伍。一支专业化的大数据教师队伍,对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大数据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提升大数据素养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部分高校却没有配备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就算有一定的设施,也是比较陈旧的;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某些高校思政工作者缺乏大数据意识和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对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来说,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能教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在大数据技术层面并不专业,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三、发展学科思政专业硕士数据素养的路径

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数据素养,既是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学科思政专业硕士自我发展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推进大数据素养的相关制度建议、完善体系、拓宽数据平台的应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升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数据素养。

一是完善数字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将大数据时代遇到的挑战转化为教育机遇,是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是完善制度的标准。自大数据发展以来,相关政府部门一直积极推进大数据和教育的融合,在已出台的有关文件中,大部分文件都是对“大数据+教育”的顶层设计,属于宏观范畴,不是“大数据+思政”的具体要求,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大数据素养涉及较少,在规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大数据道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相关部门应颁发一些规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数据伦理办法,明确大数据运用的法律红线,落实高校对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大数据培养方案,提升未来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伦理性。对表现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团体,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资源投入的力度,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对一些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积极参与大数据项目研究的组织要加以批评。

二是创新数据应用平台。学科思政专业硕士要想提升自己的大数据素养,首先,要对自己的大数据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可以利用现有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素养量表、技能测试、评价系统等,检测自己的数据素养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发挥信息主体优势,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思维特点把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课堂。比如,熟悉基础的编程内容,了解人工智能类技术,结合AR或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元宇宙课堂和沉浸式体验场景,搭建“历史—现实—未来”的桥梁。另外,大数据平台打破了教育数据资源孤岛效应,不同部门的学生大数据进一步被整合,辅导员可以利用大数据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丰富性和及时性。最后,要加强合作创新,促进硕士与导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建设师生学习、交流、共享一体化平台,进而提高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的思想水平、专业水平,锻炼他们未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时的沟通、合作、研究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扎实思政教育理论功底和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要求,高校需要调整培养思政工作队伍方案,加强技能培训,以实现大数据与思政工作的有机结合。对大数据素养培育方案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拒绝一切打着“大数据”名号的形式主义。调查显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对大数据抵触和畏难的情绪,要想扭转思政工作者大数据素养参差不齐的局面,必须打造一支具备大数据核心应用能力、有文化内涵的优秀队伍。比如,可以从专门的大数据公司、大中小学校、社会机构中集结相关工作的人才,整合利用相关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以此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大数据视野狭窄、思维局限、技术薄弱等问题。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倍增器”。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思政工作的改革,高校要敢于面对当下的困境,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基础保障。而学科思政专业硕士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数据思维,提升自己在信息、伦理、技能等方面的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有兴,刘三妮,杨佳惠.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进路与前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3):32-39,106.

[2]王巍,闫寒冰.实践取向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国际项目的多案例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5):53-60.

[3]阮一帆,李静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大数据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41-145.

[4]胡田庚.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5-10.

[5]刘宏达,穆帆.提升高校辅导员大数据素养的时代价值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97-102.

[6]王秀景.提升高校辅导员大数据素养的时代价值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40-42.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023年度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ZXKT202301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编号:22JDSZ3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