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姚静静

—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   岳炜鑫

构建高效、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思维,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小学数学教学专题,旨在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摘   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新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给予了教师很多教学启示。而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文章就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促进学生高效探索数学知识,收获别样精彩。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能实现教学相长。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一、课前:预习反馈与情境导入相结合

(一)重视预习反馈,了解学生学情

构建高效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提前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预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前认识新的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加牢固。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预习任务,并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反馈。一方面,这样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是否认真用心,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预习的反馈,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异同点,并利用课前的3~5分钟来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说一说预习有哪些收获。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布置填空题:“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认为分数可以分为几类:(1)分子比分母(  );(2)分子和分母(  );(3)分子比分母(  );(4)____叫作真分数,_____叫作假分数,假分数包括几种情况?________。”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预习成果完成这些填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假分数的定义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经常会忘记假分数中有一种类型是分子和分母相等。此时,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新课讲解过程中重点强调假分数的两种类型,并加入一些真假分数分辨的练习,让学生深化对假分数的认识。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打造高效课堂。

(二)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让学生积极认真地面对每一节课的学习呢?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理性的、有逻辑的、严谨的学科,要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有趣的、奇妙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情境中,深入研究数学问题或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达到一种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就会有更加强劲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愿意帮我解决吗?解决老师的难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行。现在,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在愉快的谈话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小数的意义等旧知识,以此来为新课做铺垫。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展示问题:“大家知道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跑得都很快。假设一只羚羊每分钟能跑0.9千米,一只鸵鸟每分钟可以跑[4/5]千米,那么这两种动物比赛的话谁能赢呢?”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问的是每分钟0.9千米和每分钟[4/5]千米这两个速度谁更快,也就是比较0.9和[4/5]的大小。”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探索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课中:凝炼问题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一)凝炼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习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过程,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探索新知识的环节中,“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凝炼核心问题,将这些问题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勇敢探索。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有方向,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例3,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够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3÷4的得数是多少?请大家拿出3张圆形纸片,并把这些纸片看作是饼,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分一分、看一看结果是多少。”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如果我们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3÷5的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如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呢?”通过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和6个小朋友这三个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三个除法算式总结出来,并观察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能发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也就是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若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则a÷b=[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为0)。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利用问题,助力学生形成更强大的数学思维。

(二)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习惯也比较具象化,而非抽象化。因此,在面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时,如果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无法吸收的。因此,在探索新知识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与重难点,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操作、观察与交流。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还能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活动分为多种类型,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型的实践活动,助力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利用一个问题“[1/2]、[2/4]、[4/8]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来引导学生验证猜想,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在问题的引导下,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拿出三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把每一张纸都看作是单位“1”,接着,动手折一折,把第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第二张纸平均分成四份,第三张纸平均分成八份,然后在折好的正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画上阴影或涂上颜色,并将阴影部分剪下来。剪下来之后,比较这三部分纸的大小。经过操作后,学生会发现剪下来的部分大小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虽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但是分数的大小却是相等的。笔者将这三个分数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依次观察,分子分母如何变化才能够变成下一个分数,如[1/2]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才能够变成[2/4]。最后,结合学生的观察和计算成果,为学生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组织学生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验证自己的猜想,随后又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字变化中抽象出数学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新的知识。

三、课后:随堂练习与课堂总结相结合

(一)设计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训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一节高效的数学课,每一分钟都不能被浪费,一般来说,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回顾。随堂练习是一种回顾知识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练习,应用所学知识。随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感,既要包含基础练习,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又要加入一部分变式练习,来锻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后,教师可以引入一个随堂练习环节,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训练目标的练习题。首先,要设计相对简单的,按公式计算圆锥体积的基础题,如“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12平方米,高是9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等,考查学生对相关公式应用的熟练程度。其次,要设计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应用题:“一个圆锥形的黄沙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3米,1立方米的黄沙重约1.5吨,这堆黄沙大约有多少吨?(结果保留整数)若用承重5吨的货车运输,几次能运完?”此类实际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最后,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变式题:“一个储存粮食的粮仓,上面是圆锥,下面是圆柱。经测量得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米,高2米,圆锥的高是1.5米,如果每立方米的粮食重800千克,这个粮仓大概能储存多少粮食?”这道题需要学生将圆柱、圆锥、圆的相关公式进行综合运用,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综合解决问题。

(二)组织学生总结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课后,教师除了要利用综合练习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和应用,还要重视课堂总结。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因此,在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总结可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自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记录在笔记本上;其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总结成果,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首先,教师可以随机提问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如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等等。其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依次发言,说一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最后,可以让学生拿出笔记本,将这节课的知识梳理并记录在笔记本上,需要记录的内容有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棱长和公式、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知识点的旁边画图,方便复习的时候查阅。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坚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复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打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合理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策略,然后动态地实施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与实践[J].华夏教师,2023,(10):51-53.

[2]叶妃.激发兴趣,营造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9):67-68.

[3]武成彬.融合教学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10):144-145.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