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

作者: 郭国酬 刘颂华

摘   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任务群。笔者基于“五育融合”视域,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应该具备“生活性”“生动性”“生成性”和“生长性”四个关键属性,并以龙马希望小学的“二十四节气”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说明“四生性”阅读与交流教学的策略,推动“五育融合”理念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五育融合”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二十四节气”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主问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主问题”的应用,促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思考问题的关键点。

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五育融合”的理念观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时,我们发现这一专题的“主问题”已经找到: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强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交流沟通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应该具备“生活性”“生动性”“生成性”和“生长性”四个属性。

一、具备“四生性”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阐释

(一)“生活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基本要求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核心在于“实用”。“生活性”指的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浸润,感知生活中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分析语文知识,构建一定的理论框架。

生活本身是复杂的,也是丰富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落实,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复杂的生活中,寻找有规律、有内涵、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分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动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重要保障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重在“实用”,无法像文学类阅读那般充满想象。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保证教学内容具有生动性,才能有效推动教学的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生动性”指的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领学生去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乐趣与本质。同时,教师要挖掘教学资源本身的生动性,同时以生动的方式讲授教学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生动性”也有一个“度”,趣味化的教学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妨碍正常教学的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劳动实践、小游戏等,但基本的“听说读写”要求不能降低,不能以降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代价。

(三)“生成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灌输”,师生之间要有互动。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能共同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生在交流中,会不断生成新的观念,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对课堂中突发的、有意义的教学事件做出及时的回应,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发散思维,不断进步。

(四)“生长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前景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符合螺旋式上升的“阶梯式”发展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和进步。

“生长性”一方面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达成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五育融合”。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龙马希望小学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雩田镇,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近年来,龙马希望小学以农村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农村生活,研发了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校本课程,不断深入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助力学生的成长,推进“五育融合”的落地。

(一)落实“生活性”,走向广阔农田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强调学生在生活中的“充分浸润”“深度感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龙马希望小学充分利用环境的优势,在学校附近专门开辟出一块小菜园,并将菜园合理分配给各年级、各班级,要求学生打理、养护。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关注农民生活的状态,形成新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邓小平爷爷植树》《悯农》等作品,促使学生了解种植的技巧,领会劳动精神。如此一来,学生获得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从课堂走向菜园,从理论走向实践。

“生活性”强调立足生活、主动分析。龙马希望小学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二十四节气”为研究对象,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种植方案,并进行及时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完成观察日记和调研报告,构建了良好的理论框架。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实现了“课上—课下”和“校内—校外”的双循环。经过这种循环式的生活化教学,学生在实用性阅读和交流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落实“生动性”,打造“课堂—社会”教学格局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引领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重视“课堂—户外”的互动教学格局的建构。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生动性”体现在校内活动的丰富程度方面,如“节气”朗读会、读书分享会、绘画和歌咏比赛等。同时,校外交流活动也很丰富,例如,在县图书馆的活动中,低年级学生身穿汉服,表演“节气舞蹈”;高年级学生朗诵诗词,表达对节气的思考。学生的“阅读成果”也常常被展示,如基于“二十四节气”的绘画作品及作文,等等。广大师生能看到学生的阅读成果,实现作品的“二次阅读”和“二次交流”。

(三)落实“生成性”,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生成性”强调教师能够有效处理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并发挥“课堂生成”的价值。例如,龙马希望小学的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时,会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之前有没有学过《二十四节气歌》,背诵起来是否有困难,以及能否将今天的学习内容复述给父母听,等等。这种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使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生成新问题、新思考、新设计,从而营造更活跃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安排能够触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的环节。例如,龙马希望小学组建了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内的教学设计团队,由教师研读相关资料,提出基本的教学计划,随后由教学设计团队进行审查、删改、补充。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设计之初,就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学情,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四)落实“生长性”,采用差异化教学法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生长性”强调学生的成长。“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只有善于关注身边,才能关注远方。龙马希望小学是典型的农村小学,学生大多都出身农村家庭。因此,龙马希望小学选择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主题开展实用性阅读和交流任务群的活动,鼓励学生不忘农民本色,挖掘农业资源,弘扬农村文化,让学生发扬“农村精神”,健康成长。

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活动中,教学内容必须有延伸性、发展性。对此,龙马希望小学组织了不同学段、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学校参照“走班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非本学段的教学活动。例如,有的三年级学生(中学段)认为,自己能够撰写新型诗词,编写节气歌。于是,教师允许他们参与五年级(高学段)的“图书馆书香节”展示活动,为前来观礼的家长介绍自己创作的节气诗篇。有的高学段学生在完成本学段的教学任务时感到吃力,于是教师允许他们尝试参与中低学段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活动中,教师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能够得到滋养。

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价值

(一)“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

“五育融合”,指“德智体美劳”五个培育角度的融合。以往,我们更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当“德育”被重视起来,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就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四生性”教学思路,让德育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学生能够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身体力行,体会语文的魅力。当美感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涌现,德育也自然得到落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生性”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从教材出发,涉猎课外的阅读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他们不仅进行字面意义上的阅读,还会走进大自然,从山川、河流、气候中寻找灵感。学生从被动式的听课,走向主动式的探索,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四生性”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美的感受。“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例如,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阅读和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农耕生活中蕴含的勤劳的品质、坚韧的品格;感受劳动之美、大地之美、人性之美。学生的阅读和交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形式,而获得了空前的自由。这种自由,本身让学生获得美感,又让学生主动去创造美。这种审美体验,能够直接帮助学生感知生活、感恩生活。

“生活性”“生动性”“生成性”和“生长性”,这“四生性”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具备的教学属性。同时,也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策略。龙马希望小学依托这四个属性,抓住“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主问题”,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活动和校本教材,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真正发挥了“五育融合”的育人功能。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与龙马希望小学一起,继续深入思考“四生性”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更多清晰明确、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五育融合”,在农村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实践,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燕.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五育”融合要素[J].教育科学论坛,2023(17):70-72.

[2]汤雪平.关切社会现实,导向语文生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特征与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3(10):84-88.

[3]欧阳雪茹.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心小学——五育融合,让生命永葆绿色——“绿苗成长”系列特色小课程创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Z1):161.

[4]张志清.统整聚合 支架驱动 评价贯通:语文新课标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践行策略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24,(12):19-21.

[5]许小敏.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路径[J].天津教育,2024,(11):58-60.

[6]陈豫.切合实用,指向生活:发展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能力的学习工具研究[J].华夏教师,2024,(9):12-14.

(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中学 江西省遂川县雩田镇龙马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