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教学探究
作者: 姬大卫摘 要:当下,社会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决定竞争是否取胜的关键因素。在综合素养的构成中,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是两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问题,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德育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教学的对策,旨在达成“以心育德、以德润心”的目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整合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品德、身体等身心机能发展的高峰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培育,还要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与心理状态的变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德育关注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健康状态,二者都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度较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很多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第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容易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压缩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及时、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第三,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既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与家长进行联系,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程序,难以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小学阶段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课程育人。目前,小学阶段开设了很多课程,这些课程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很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第二,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工作渗透育人理念。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核心,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班级的大致情况。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助力。第三,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育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德育的过程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如果学生只是明白道理,却不能将道理转化为行动,就意味着德育的失败。实施德育,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还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借助活动,让学生将道理转化为行动,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德育成果的重要方式。第四,家校协同育人。学校教育如果离开家庭教育,那么育人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家校协同育人,要想实现“1+1>2”的育人目标,就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引导家长重视家教、家风的建设。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是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意念形态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小学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如自闭、自卑、暴躁等,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边的人与事,以更积极的心态适应生活,有效避免学生做出违背道德要求的事情。第二,加强德育工作,对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能让学生了解何谓“礼义廉耻”,何谓“真善美”,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促使学生以更好地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对于学校来说,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教学策略
(一)紧抓课堂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效整合,教师就应该立足于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学校可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夯实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提高自我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者的付出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体会劳动者的艰辛,能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开展“动手做”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体会父母的不易;可以开展“做妈妈的好帮手”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将自己做了哪些家务、怎么做的记录下来。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教会学生感恩父母,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还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事迹,学习伟人艰苦朴素、奋发图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注重家校合作,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成果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坚持、巩固,才能促使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共同进步。为此,作为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两大关键主体,“家庭和学校”应该积极合作,夯实共育成果。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可以定期开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心理与道德品质发展状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环节与形式。第二,可以借助家长会,向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科学方法,以便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第三,可以借助家长群,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互通,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帮助家长积累有效的育儿经验,实现更好的家校合作。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五育并举”既一脉相承,又具有辩证统一的联系,“立德树人”是根本目标,“五育并举”是实现路径,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两项重要的工作,“成才先成人”,教师要树立健康发展的理念,把握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在真实、丰富的体验中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成长,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94-95.
[2]郎文波.结合德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8,(1):41.
[3]潘含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小学生(中旬刊),20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