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思政教育对警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作者: 龚文娟 赖崇德

摘   要:中央苏区时期,为了满足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创办了职业、师范、干部、儿童等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的共同点是十分重视思政教育,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探索,对当今警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 警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在不断丰富,发展理念在不断更新,对各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苏区时期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时期,对革命斗争取得最终的胜利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成功地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对当今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有借鉴作用。

一、中央苏区时期学校的思政教育

(一)课程设置上

中央苏区时期,无论是红军学校、干部学校、儿童学校、职业学校还是师范学校,虽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所不同,但是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苏维埃大学,主要课程和公共课程都包括中共党史、工人运动、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职工运动史、游击战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等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中央农业学校除了教授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教授农业知识之余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再如,高尔基戏剧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戏剧课、舞蹈课、唱歌课等,除此之外还有政治课。由此可见,中央苏区时期无论哪一类的教育机构,课程设置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为培养革命人才服务而展开的。

(二)教材使用上

中央苏区时期,条件十分艰苦,一方面经费有限,用在学习上的教材费用就更少了;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纸质教材十分难求,为了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党和政府创办了大量适应时势的报纸杂志、翻印了大量的革命书籍,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政教育教材。苏区小学日常学习的知识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还包括需要密切联系群众的知识和技巧。教学内容与斗争生活息息相关,使得学生更容易感同身受,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学校常常将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掰开、揉碎地融入故事、歌谣、顺口溜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教学方法上

中央苏区时期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以理论联系实际,打通了课堂教育和实际生活的壁垒。由于当时的斗争环境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灵活性,“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够提高军民思政水平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既能满足学员学习的需要,又能满足学员斗争的需要。

二、中央苏区时期学校的思政教育经验

(一)不忘初心,优化课程设置

中央苏区时期,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满足不同阶级、不同年龄段学员的学习要求,还要牢记思政教育的初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始终围绕服务革命这个中心点,无论是红军学校、干部学校、职业学校、大学还是小学,既灵活多变地体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年龄学员的特点,又将与革命相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共党史、党的策略等课程加入必修课中。

(二)立足实际,深度挖掘思政资源

中央苏区时期,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为了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必须挖掘一切可挖掘的资源。没有学校就自建学校,没有桌椅就自带桌椅,没有教材就创办报纸杂志、翻印革命书籍作为教材,没有纸张就自带纸张或者将教学内容印在木板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深度挖掘思政教育素材,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提炼、改编,供学员学习,使学员感到亲切,同时更容易接受。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中央苏区时期,思政教育的受众是全体群众,他们无论在身份、年龄、工种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想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开展具有普适性的理论课程以外,还要根据不同群众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针对小学的思政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由浅到深,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员容易接受的故事与歌谣中;针对干部的思政教育,将形势教育、革命斗争教育等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革命的中坚力量;针对普通群众的思政教育则以日常生活的改善为目标,引发群众的共鸣与共情。

三、中央苏区时期学校的思政教育成效

学校的思政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渗透,这也是衡量思政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中央苏区时期,学校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教育受众的特点,通过政治教育这种形式,协同开展育德、育心等活动,在政治上具有引领性、思想上具有教育性、组织上具有协同性、社会上具有实践性。

一是促进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可。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教育的有力武器,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信念,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取得革命斗争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是增强了群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同。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政教育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鼓励人民群众用实践去检验真理,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通过调查、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认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三是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中央苏区时期,中央苏区政府一边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根植于日常的思政教育当中,一边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人民群众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憎恨,引发了他们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共鸣。

四、中央苏区时期思政教育对警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一是坚持警察文化在警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警察文化是人民警察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具有警察特色的群体文化,包括警察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警察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具有政治性、正义性、纪律性、尚武性、行业性、复合性、传统性的特点,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职业的特殊性,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文化是警校学生思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思政资源,将警察文化融入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培养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真正做到将警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名合格的警校预备警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警察文化在警校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好警察文化的凝聚、激励、导向、约束、整合、规范、调控、辐射功能,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学生的基础。

二是弘扬警察精神。人民警察作为无产阶级意志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有着其独有的“训词精神”。教师要想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就需要弘扬警察精神。一方面,教师要将代表人民警察的“训词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政素材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警察精神的认识,深度挖掘“训词精神”中的思政素材,并融入课堂;另一方面,针对警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教师要更加注重形势教育,培养警校学生吃苦耐劳、自律自强、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品格。

三是多方共同努力。警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有着大学生整体年龄偏低、不够成熟稳重的特点,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了帮助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爱国主义情怀,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回应他们的诉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校、社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民警察共同努力。

(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校特色

虽然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在不断丰富,发展理念在不断更新,思政教育载体在不断增多,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方法单一、人才队伍建设落后、重实践技能轻思政教育的现象。对此,教师一方面应对传统思政教育的载体去粗取精、优化改良,使得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充满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对思政育人项目、资源和载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创新,不断扩展警校思政教育的“广度”“温度”“深度”,引导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坚持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纸媒的受众越来越少。要想做好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坚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是结合学校特色,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警察学校作为培养人民警察的高校,无论是课程设置、管理方式还是教学方法,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实现警校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的战略目标,警校无论什么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均设有警察体育课,管理方式上均按照严格的一日警务化进行管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警校严整的警容、严肃风纪及严格的日常生活制度,深挖警校思政元素,更好地助推学校的思政教育。

五、结语

思政教育是关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以中央苏区时期学校思政教育为例,通过对中央苏区时期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的梳理,深化了学生对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另外,结合警校特色,充分利用警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思政资源,拓宽思政路径,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及人民警察的培养目标,不断拓展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毅.中央苏区政法干部教育培训及其经验[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15(4):90-97.

[2]贺宗凯,杨勋.鄂豫皖苏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探析[J].苏区研究,2019,(5):62-72.

[3]邓小林.中央苏区时期的学校与思想政治教育[J].求索,2012,(10):65-67.

[4]周春晔.方志敏领导下闽浙赣苏区的教育经验及当代启示[J].红色文化学刊,2020,(1):29-36,110.

[5]张明.警察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1):79-83.

[6]张兆端.中国警察文化四十年:继承、发展与创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5):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