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型学习”在古诗辅读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
作者: 吴厚梅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古诗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秉承“U型学习”的先进理念,借助项目化学习、情境化教学等策略,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基于教学目标设计丰富的学习项目。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U型学习”在古诗辅读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U型学习” 古诗文辅读 项目化学习
“U型学习”可以被理解为深度学习的形象化表达。根据该学习理念,学习被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书本知识的吸收,二是个人知识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通过大量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情境化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进而实现对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一、紧扣项目内容,感受诗文美感
(一)引入情境式教学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效率:一是借助视听资源构建项目背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借助循序渐进的问题,感受古诗的美;二是借助实物构建项目背景,让学生与古诗内容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项目化学习的要求,按照指定步骤深入理解古诗。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为例。首先,笔者以感受诗中的春江晚景为目的设计学习项目:“古诗提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用白话文描绘诗中的景象?”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圈画出古诗中符合要求的景物,借助意象感受古诗的深意。古诗中涉及的景物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很快提炼出其中的景物,如竹、花、水、鸭、蒌蒿、芦芽、河豚等。最后,让学生将竹子与桃花、江水与鸭子、蒌蒿与芦芽相结合,通过两两组合的景物,尝试还原古诗中的场景。从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总结出古诗中的意象。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通过设计的学习项目,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古诗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解构、重组的过程,如果教师直接输出大量的知识点,无疑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大量的学习项目,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从学生的感知出发,借助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认知;要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从多个角度挖掘古诗中的内涵,明晰诗人的创作思路和意图。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围绕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设计学习项目,让学生借助注释还原诗中场景,感受诗歌中人物的情感。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阅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能力,笔者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让学生理解古诗的结构。比如,有的学生直接按照画面和“诗人的感悟”设计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围绕写作技巧设计思维导图。在后续的讲解中,笔者随机选择一个学生设计的思维导图,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对学习项目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此外,为了确保知识讲解的连贯性,笔者还补充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时间轴、表格等,借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对话,逐步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与迁移。
(三)引入群文阅读
在“U型学习”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策略,还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因此,教师在设计古诗辅读项目时,应从学科的角度、整体的角度扩充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古诗,在阅读与分析中欣赏古诗之美。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为例。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个归纳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古诗的特点、描述的场景、诗人的情感等进行总结:“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特点?”“哪些古诗可以体现这些特点?”其次,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古诗的填充,比如,有的小组认为,秋天总是与萧瑟之感联系在一起,具体表现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的小组认为,秋天也与菊花等极具生命力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具体表现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借助“生生”互动,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二、紧扣项目内容,感受传统文化
(一)设计多元项目,感受节日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大量的学习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会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是直接输出答案,而是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借助高效的“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为例。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将诗中画面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诗中的气氛与节日习俗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题为“春节习俗”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诗中描绘了哪些场景?诗中描绘的场景对应了哪一个节日?该节日有哪些习俗?诗中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针对学生的知识盲区,笔者展示了诗人王安石的生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情况,依托具体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将诗人的政治抱负与诗句结合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引导,设计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的问题,辅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二)设计多元项目,延伸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除了前文中提及的节日习俗,还包括农耕文化、艺术欣赏等。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直接输出诗人笔下的家国情怀,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设计丰富的学习项目,通过丰富的项目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为例。首先,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围绕“感受诗中的浓烈情感”“总结边塞诗的特点”设计学习项目。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边塞诗,所以能很快就抓住边塞诗的特点,即场景通常是壮烈的,表达的情感往往与“盼望统一”“渴望建功立业”有关。其次,针对学生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笔者及时记录并予以引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塞诗的结构,逐步把握《凉州词》的特点。最后,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初步总结、归纳边塞诗的阅读方法。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边塞诗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情感,笔者引入跨学科教学,通过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扩充这首诗的内涵。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化的探索,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紧扣项目内容,实现育人价值
(一)融入德育要素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五育”融合的重要性,并将德育融入古诗辅读项目。在设计辅读项目时,教师不仅要将深度学习视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还要将德育要素渗透项目要求。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及时进行干预并予以纠正,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为例。该诗是一首政治诗,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分析《己亥杂诗》中的情感、写作技巧以及诗人的政治抱负。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描写的社会现象,笔者及时补充“万马齐喑”的典故。其次,围绕文人的气节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通过与《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进行对比,让学生尝试理解“何为文人气节”。比如,《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写的作品,正是他人生的上升期。《游山西村》为陆游42岁时被罢官闲居时所写的作品,正是他人生的低谷期。笔者围绕诗人不同人生时期的作品,让学生理解何为文人的风骨。
(二)融入劳动要素
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渗透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分析、自主实践。一直以来,教师在讲授古诗时,通常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词与句的理解上,导致学生缺乏体验感。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从古诗辅读项目出发,给学生设计多元的探索任务。
以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笔者紧扣“画面还原”以及“诗词情感”,设计学习项目。其中,在设计有关“画面还原”时,笔者将劳动教育要素融入其中。“诗词中涉及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在做什么?”让学生围绕三个儿子的动作、神态还原诗中场景,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利用文字构建出一幅农村劳作图。
劳动教育包含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因此,教师要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下学习联系起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积累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应从“教学的主体”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秉承“生本”理念,设计丰富的学习项目,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足琴.“三味”进阶,层次教学: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2,(29):32-34.
[2]张凯.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22,(25):67-69.
[3]崔琼琼.“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8):52-56.
[4]翁英.诗情画意授古诗: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17):77-78.
[5]潘敏惠.小古文,大能量:小学语文古文阅读教学方法例谈[J].新校园,2022,(5):49-50.
[6]谢金茂.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0):67.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导向‘U型学习’的古诗文辅读项目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P/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