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 蔡文飞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根据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开展思辨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具体学情,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阅读、分析、推理、讨论等,以思辨性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思辨性教学 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思辨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结合资料,以思辨性教学培养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蕴含时代背景与文化因素,这就使得它们在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基于这一特点,在开展思辨性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背景资料,将文本阅读同相关资料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联系时代背景,培养爱国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以“爱国情感”为主题的课文,特别是描写历史事件的课文,往往都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学生若缺乏背景知识,就难以深入理解课文,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会相对比较浅显。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将课文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中深刻理解文本内涵,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教学伊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圆明园及其毁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抓住“不可估量”一词,初步体会圆明园价值的巨大和被毁的遗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昔日的壮观雄伟,以及珍贵历史文物被毁的情况。接着,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最后,教师可以提问:“明明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课文重点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交流领悟课文写作手法的巧妙之处,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联系课文时代背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生收集、展示、交流历史资料,并借助信息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挖掘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文。这些课文更多地介绍与描写传统文化活动,而对其起源、发展演变、文化内涵却很少提及。这就导致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将课文与课外资料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请教家长、借助信息技术等方法,了解课文中传统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其文化内涵,并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整理出来,制作成手抄报,在教室内展示交流。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具体描写了春节的哪些风俗,又重点写了哪几个节日活动。然后,组织学生逐层学习课文,并结合实际生活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相关活动进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结合课外资料,生动地感知课文内容,还能深入挖掘课文中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借助课外资料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时,教师还要注意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体验。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在文化的体验与传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二、强化实践,以思辨性教学培养语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思辨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强化学生的语文交流与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绘景、状物,都具有极强的情境性。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在开展思辨性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多角度的辩证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军神》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刘伯承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初步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接着,让学生自由精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画出表现刘伯承意志品质的语句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先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不同人物,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接着组织学生分饰文中的不同角色,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如再现文本情境、借助信息技术生动展示文本内容、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等。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学情和现实的教学条件,科学创设教学情境。

(二)强化交流实践,提升口语能力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个性化理解进行思辨性阅读与思考,还要鼓励并组织学生分享与交流思考的内容,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习惯。

以《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过程,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孙膑是用什么办法帮助田忌获胜的?为什么他能够获胜?”从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借助图示进行交流,感受孙膑善于观察与分析的特点,同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实现读写结合,提升文字能力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交流,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实现读写结合,以提升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与表达水平。在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写作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为基础,可以采用随文批注或撰写读后感、阅读笔记、调查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辩证思考更具逻辑性,条理更加清晰,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以《猎人海力布》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单元导语,明确学习要求。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速读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通过“讲一讲”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尝试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创造性复述的方法,让学生依据学到的方法进行复述。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并进行改进性复述,运用“取长补短”的方法将自己的复述内容写下来,形成一个精彩的片段。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这样一来,就提升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运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思考。同时,还要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以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阅读,以思辨性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思辨性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辩证思考是关键。而实现学生辩证思考的基础与前提,则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思想观念,对文本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可以运用追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

(一)鼓励个性化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课文大多是名家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在阅读理解与主题感悟上往往具有多元性。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教学时,教师不要以书中的“标准答案”去“禁锢”学生的阅读理解,约束学生的思考。相反,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知识储备理解文本,表达自己真实的见解。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心中的问题。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初步了解这两种截然相反评价的对象、原因和巴迪听到评价后的感受。之后,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记事部分进行认真阅读,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联系生活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感受,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在书中的空白处。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评价建议,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多元化理解。最后,组织学生学习“我”对这两种评价的感受及不同评价对“我”成长的重要影响,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

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运用思辨性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与肯定学生新鲜、独特的想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大胆质疑,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从而在思辨性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重点学习哈尔威船长组织大家安全逃生的部分,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对话内容,了解当时的危急情况;分析船长说话的意图,了解船长沉着、镇定的品质。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在学习文中哈尔威船长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部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对故事结果的看法,并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船长这样做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方式。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开展思辨性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仇永祥.打开语言的“天窗”:聚焦语言审美力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J].小学生(中旬刊),2022,(10):112-114.

[2]谢仪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天津教育,2022,(31):39-40.

[3]朱锦涛.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索: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4,(21):85-87.

[4]王万致,陈顺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表达”教学路径的建构[J].语文建设,2022,(22):32-3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