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1+X”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郭冰瑜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字词、语言应用技巧,也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与结构。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1+X”阅读教学,提出“选择合适议题,确定‘1’与‘X’”“问题引领,发散思维”“优化教学方式”“提升阅读能力”四种策略,聚焦表达,实现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1+X”阅读 教学实践

“语言运用”既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基础。“语言运用”素养体现在“运用”二字上,也就是语用,是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语用下积极、科学地进行“1+X”阅读教学实践,扎实、可靠地践行语用原则,而实践“1+X”阅读教学模式,既能丰富阅读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也能丰富学生的表达与对语言的运用。

一、选择合适议题,确定“1”与“X”

“1+X”阅读教学使教学更具有灵活性与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精细分析、深度解读,围绕议题开展有明确学习目标的阅读,能够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文章的表达特点与写作风格。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议题,以环环相扣的知识链形成群文阅读,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该文反复描写了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情节,并按照擦燃火柴、幻想、火柴熄灭的逻辑进行描写,如此高频次地出现相似情节与结构相同段落,必然有作者的用意。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认识此类结构为“反复结构”,可以作为线索将文章的情节串联起来,并以“童话中的反复结构”为议题,总结写作规律,领悟写法作用,指导学生迁移知识,完成对《小壁虎借尾巴》《蜘蛛开店》《去年的树》的阅读复习。在学习中,学生总结了三篇文章中的反复情节,绘制结构图,使反复情节的逻辑更加清晰。其中,《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反复情节可以按顺序调换,《蜘蛛开店》与《去年的树》中的反复情节则不可以调换顺序。对此,笔者总结反复结构的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并列式反复,另一种是递进式反复,让学生结合这两种表达形式创编童话,描述奇思妙想,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中心议题开展“1+X”阅读,既能聚焦文本,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体性”,又能保证“X”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引领,发散思维

“1+X”阅读并不是将多篇体裁、主题、话题相同的文章叠加在一起,然后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动态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思辨、有判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用要求。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为例。为了让学生在短小精巧的文本中觅得真知,笔者同时选择了《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在教学中,首先,笔者结合注释,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并提出“文中有哪些傻想法?”“获得了怎样的结果?”“懂得了哪些道理?”“在现代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每篇文章,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简洁的语言,表达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四个问题聚焦文本的语言表达,让每篇文章成为培养学生语用素养的“土壤”。同时,以问题聚焦文本、联系古今,能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探寻真知,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素养。

三、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虽然教学活动由教师设计与落实,但其本质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因此,在“1+X”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能力选择素材、确定议题,做到由学生主导课堂,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应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实践、应用,提高语用能力与阅读能力;应从原来的“一言堂”转为“完全放手”,加强课堂的指导,发散学生的思维。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为例。该文作者熟练地运用比喻与拟人两种手法,形象地描写了黄山形态各异的奇石。在开展“1+X”阅读教学时,笔者结合文章《鞋》,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中比喻与拟人的手法,按照“事物”“像什么”“哪里像”三个类别汇总成表格,引导学生探究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比如,“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样子与动作都比较形象,通过对比,学生认识到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事物时,可以选择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拟人手法是将事物赋予人的形态与情绪。比喻手法中经常出现“像、好像、好似、如、犹如”等,拟人手法则是将事物人格化。对此,笔者指导学生围绕云朵、枫叶、椅子、路灯等,展开描写,写出它们像什么,为什么像。

四、提升阅读能力

在“1+X”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关注阅读数量与速度,以及有意义、有价值的建构。虽然实现数量与速度的目标比较简单,但是要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完成建构,教师不仅需要精心组织学生的群文阅读,还要结合课程标准实现阅读内容的升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从“读会”向“会读”发展。

以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为例。该文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丰富的节日美食,培养学生对同一主题文章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首先,笔者选择了《春卷》与《清明美食》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素材,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分析美食对应的节日与时间,体会文章中对节日美食的细腻描写,感悟人们赋予不同类型节日美食的情感以及其中的文化意义。其次,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笔者利用美食纪录片中的腊八粥制作视频,创设可视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文本语言与中华民风民俗”。再次,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着眼于其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每种食物背后的民风民俗,总结此类文章的共性与规律。最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人或他人与节日食物发生的故事,表达其中的民风民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阅读、感知、感悟、语用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美食背后深厚的情感以及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用能力是学生语文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指向语用的“1+X”阅读教学,教师应围绕语言表达与写作表达开展教学活动,要善于选择议题、合理利用问题、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按照课程标准深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整合性阅读、迁移性阅读、应用性阅读,通过对多文本的比较、整合、迁移、应用,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刘丽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1+X”阅读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22,(34):7,9.

[2]朱雪玲.小学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刍议[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167-169.

[3]程孟妮.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9):40-42.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