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陈剑峰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构建“读写一体”的课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鉴赏写作手法中落实语文要素;要结合语文学科内容特点,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助推学生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要“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开展自主活动,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读写一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概括文章内容,渗透结构意识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全力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构建“读写一体”的课堂,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与学习过程中了解各种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与写作手法,并在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阅读大纲等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让学生整理文章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意识。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读写一体”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认识文章写作手法,并进行迁移运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并归纳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分文章的结构,并用思维导图进行表示。学生会发现,文章的结构大致是“草船借箭的原因——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准备——草船借箭终于成功——周瑜自愧不如”。其次,组织学生结合大纲,复述文章的内容,并在复述的过程中搞清楚它们分别属于“起承转合”的哪个部分,说一说作者为“草船借箭”的成功设置了什么障碍,诸葛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在了解了什么是“起承转合”后,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从《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中选择一篇进行故事续写,要求写出合理的结构。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能厘清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质量。
(二)鉴赏写作手法,学习“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事物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托物言志”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点写作手法之一,在“读写一体”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找出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语句,分析作者将哪些情感融入了作品中,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升华文章的主题。
例如,《墨梅》与《竹石》是典型的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古诗,教师可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设计一系列读写结合活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古诗内容,说一说作者写的是怎样的“梅”和“竹”。通过该问题,学生能深入了解作者展现的“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其次,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者在“梅”和“竹”上寄托了什么情感,进而了解作者展现了什么“意象”,让学生总结归纳什么是“托物言志”,具体该如何运用。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微写作,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写作中,并尽量选择一些更具有创造性的意象,尝试写出新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语文要素,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感受审美意象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四季之美》之后,教师可以整合《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其他展现景物的课文,设计“如何写出景物的变化之美”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唯美的景物图片、视频,配上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其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课文,为课文绘制插图。最后,给学生展示若干幅图画,让学生想象静态画面中蕴藏着哪些动态的变化,并试着用文字写出来。将图片与文字进行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认识文章中的审美意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任务驱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单元或课文的主题,给学生布置任务,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第一,围绕课文内容,思考在辩论的时候如何提出观点,如何结合该观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例证,面对反方的观点,该如何找到漏洞提出辩驳,等等;第二,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这种基于课文内容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从多样化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项目化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开展各种课后服务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后服务活动期间,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设置一些项目,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实践探究。这样的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入理解核心知识。
例如,在教学了《示儿》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项目,让学生作为“历史文化宣讲人”,探究古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并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其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如何鉴别古诗词中是否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如何整合收集到的资料?如何结合找到的资料写演讲稿,当好宣讲人?”学生作为“历史文化宣讲人”,不仅要收集诗词资料,还要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在宣讲的时候才能结合主题,讲述诗人的一生,让内容更生动。最后,在“宣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的情感,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和探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汪燕宏.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融会贯通:基于教材单元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Z2):4-7,23.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教体局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