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大单元教学,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潘建玲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使命。在此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通过科学、合理的“大概念”及教学目标,以及丰富、多元的单元活动,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点,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输出知识点时往往从单个知识点出发。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容易在单调且枯燥的教学中丧失学习积极性,以及搭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重视大单元教学,以及对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活动的归纳,尝试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完成对学科的深入理解,从而建构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紧扣教材内容,做好前期准备
(一)通读教材内容,整合课程内容
在开始大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教材讲了什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理解、归纳“教材讲了什么”时,经常会将其简化为“本单元有哪些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前期的教材内容分析中,教师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其一,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区别于自然主题,单元主题往往是教材内容的提炼和升华。一般来说,单元主题与教材息息相关,且形式多样。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教学经验,整合教材内容。其二,单元内的各课文有哪些联系?通过厘清文章与文章、单元与单元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逐步把握本单元、本学期的重点。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包含《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文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相应的情感。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其次,作者是如何抒发这些情感的?最后,文章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学生从具体的事物出发,了解作者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适时地融入相应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落花生》时,教师不仅要阐述作者的情感,还要基于文章略写的部分和单元主题,设计写作任务:“花生是如何种植出来的?”
大单元教学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前期的教学准备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并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体系化、科学化,教师要提炼单元主题,并基于主题内容有序地调整教学顺序,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构教学目标,确定课时分配
单元教学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推动教学进程的主要驱动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单元教学目标。考虑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其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二,紧扣单元主题。单元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明确教学重点及学习方向。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依托单元教学目标安排课时内容。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包含四篇文章,即《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提炼单元主题,并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学会用某一件事突出人物特点,同时提升阅读速度、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要合理分配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以《搭石》为例,在第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解“如何快速阅读”。在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用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
合理的课时安排不仅能让学生知晓“哪些是重点”,还能让学生在总结和提炼中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并借助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的联系,加强学生对课时内容的把握。
二、紧扣大单元教学,优化教学策略
(一)引入视觉工具,搭建知识框架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单元架构为载体。通过形形色色的视觉工具,学生能够尝试自主分析、总结单元知识架构,明确单元重点,分析单元主题情境。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在搭建知识架构时往往会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其一,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线上学习平台的重要性,并开始在教学中积极补充大量的教学资源。凭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逐步填充自己的知识架构,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其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营造自由且宽松的沟通氛围,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学校间的差异。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复盘任务:“用思维导图工具描述本节课的重难点。”与此同时,在所有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新的任务,让学生为整个单元搭建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关注点均是不同的。因此,学生搭建的知识体系、设计的思维导图也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个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让学生学有所获。
知识架构的搭建讲究完整性,强调课内资源、课外资源的整合,以及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的整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既要重视视觉工具的使用,又要将大块完整的单元知识架构分化为小块的、易于操作的课时知识架构。
(二)设计教学活动,深化知识应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并重视小组合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活动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一,紧扣单元主题、单元重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其二,紧扣新课程标准。由于引入大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活动目标和评价标准。其三,紧扣任务群思想。区别于课时教学活动,以单元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往往更具有统整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结合教材内容,笔者设计了三个单元任务。其一,构建地形思维导图。根据活动要求,学生要将自己视为“导游”,并在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小兴安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从单元的角度收集大量的课外资源,深入了解教材中描述的景物。其二,用一个形容词形容身边的景物。其三,提炼每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和结构。从文章内容来看,每一篇文章都以关键词、关键句为统领展开叙述。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总结提炼能力。
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既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又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基于教学活动,创设主题情境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均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直接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点,难免会让学生丧失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重视主题情境的搭建,将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生动、有趣且颇具教育意义的情境中,学生既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逐个完成情境中出现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比如,在讲授《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可以围绕内蒙古草原、猎人、猎物、小白蛇、龙王、乡亲等内容设计故事情境。“猎人海力布的身上有哪些良好的品质?”基于这一问题,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海力布的身上有着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的良好品质。”围绕学生的总结,教师可以适当地予以补充:“如果你是猎人海力布,在面对乡亲的不信任甚至是诋毁时,你会有怎样的表现?”根据问题,学生将回顾故事情境,从故事情节出发深入分析海力布的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单元主题情境具有统领性,因此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将生活情境融入其中,让学生借助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分享对单元内容的理解。
三、借助大单元教学,优化师生互动
(一)搭建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性地以自己为主体,并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点。学生经常会依赖教师的思路,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了优化大单元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致力于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并借助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习动物类散文的写法,还要感受作者笔下的动物。比如,在讲解《母鸡》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变化”入手,提出相应的问题:“作者对母鸡产生了哪些情感上的变化?”随后,学生可以紧扣文章内容,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作者一开始是讨厌母鸡的,但是后来变得不那么讨厌了。”接着,教师继续发问:“作者在一开始为什么会讨厌母鸡?后来,他又为什么不讨厌母鸡了?”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学生重新回归教材内容,并寻找答案。动物类散文的理解难度较低,学生往往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亦是教师获取学情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大量学生的反馈,积极记录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设问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出某一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方式和思考习惯。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将自己视为评价的主体,并基于学生的探索成果展开结果式、等级式的评价。虽然上述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知晓自己的错误之处、改进方向,但无法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为了构建高效课堂,优化大单元教学,教师应致力于重构评价体系,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优化评价方法,丰富评价内容,扩充评价主体。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并基于过程式评价方法设计丰富的互评任务。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评价标准,展开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被尊重时,他们将积极参与师生、生生互动,输出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优化评价方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日常的评价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学情,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区别于以往的评价模式,教师不应将评价视为一种批评,而应将评价转化为一种沟通的方式。
总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架构的搭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前期的教学准备,并依托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提炼大概念、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目标,围绕科学、有逻辑性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单元教学活动。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既能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点,又能从整体的角度、单元的角度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大单元教学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步产生学习自信,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基于“教为不教”理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J].语文新读写,2022,(11):10-12.
[2]房超.浅谈小学语文大单元读写一体化教学[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2):28-29.
[3]张灿.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学苑教育,2024,(4):43-4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丹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