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信息化应用的策略
作者: 刘南摘 要:本文结合互联网,探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去创新“整本书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有效的辅助与支持,全面服务于整本书阅读形式下的“教”与“学”,满足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打破了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而是借助整本书“复杂的布局脉络”“丰厚的人文内涵”“深刻的教育意义”“优美且丰富的语言”等增强阅读的思维含量,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随着科技飞速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比如,读者获取阅读文本、搜寻阅读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快捷、更便利,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自由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汲取这些优势,改进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的样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以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阅读学习及素养发展需求。
二、信息技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足够的兴趣,学生才能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中,为了保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打下基础;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
比如,《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小学语文优秀的课外读物,满足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需求。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在互联网上收集的视频片段,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通过这些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回忆,消除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焦虑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回忆童年的过程中,生成对整本书阅读的探究兴趣。其次,在播放视频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对《西游记》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认知,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超越应试目的的深层阅读探究活动,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为了顺利地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更好地发挥出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包括提取信息、理解和推理的能力,以及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针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落实,一是“日常阅读教学”层面,二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层面。
从“日常阅读教学”层面而言,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学生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比如,在学生阅读时,教给学生“略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快速提炼课文大意;在学生的阅读遇到陌生词句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词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比如,可以将“略读”“联系上下文推测词义”“以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的阅读方法制作成微课短视频,示范如何在阅读中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录制完微视频后,可以将其上传到班级的线上群组空间,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前,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微视频,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的阅读过程更顺利。
从整本书阅读教学层面而言,《西游记》这本书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每一难都会出现新的人物,对小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自主阅读效果,教师可以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在阅读前浏览目录,通过浏览目录了解整本书所叙的总体事件及梗概;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事件推进”为中心词,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新产生的事件进行梳理与总结,对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事件进行记录;可以以“人物关系”为中心词,指导学生对新出现的人物与旧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梳理与标注,不断丰富思维导图的架构,实现对复杂人物关系的把握。针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平板上完成,利用希沃白板教学工具,结合其中的逻辑图、组织结构图或鱼骨图等进行讲授,让学生自选图示种类,在平板上完成“事件推进”“人物关系”等思维导图的制作。当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点击“投屏”功能进行投屏,实施思维导图成果的“共享”与“共评”,这样能让学生不断改进思维导图的设计,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三)落实学生的深度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学生复述各章节内容时,可以在教室内配备智能教学设备,进入信息化教育平台,选择语音测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追踪、记录、分析、评定,为后续的评价活动打下基础;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后,可以组织学生点击平板上的拍摄功能,开启导图成果的共享与互动点评;在进行“主题探讨”活动时,可以选择平台上的“抽答”“抢答”功能进行操作,组织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班级互动。
(四)完善教学评价
为了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教学评价的构建,进而实现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的改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阅读课的评价存在“目标片面”与“主体单一”的问题。对此,教师要重视这些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解决。针对《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应在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以及活动后,给予及时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确保评价目标的全面性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比如,在学生完成对每个章节的阅读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复述”任务,以此检验学生的“复述”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表,推进评价过程。
三、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教师不仅要完善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读前导入、深度阅读以及读后实践),还要优化各个环节的任务,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清清.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3,(28):29-33.
[2]郑礼云.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助力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以整本书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3,(4):27-29.
[3]冯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以阅读《西游记》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3,(9):43-44.
[4]马婷婷.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7):118-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