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路径探究

作者: 吴新兵

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路径探究  0

摘   要:物理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情境化问题为导向,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还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本文以项目化学习为例,切实分析了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项目化学习 科学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对基础知识与理论的讲解,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也是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方法,而缺少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思维的要素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物理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在物理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统筹物理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外实践操作,让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一、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社会生活情境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运用场景,能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开展物理项目化教学。

(一)项目选材实践化

项目任务只有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开展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项目任务。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任务设计案例如表1所示。

(二)项目计划自主化

学生要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自主根据学习主题制订实施计划,从具体任务分解、学习时间安排、项目负责人员分工等,罗列项目实施过程涉及的物理规律和概念,并通过建模给出解决方案,以确保物理项目化学习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实施条理化

学生要根据计划,按照时间安排,逐步完成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达成项目目标。在项目实施的最后,学生应该进行评估和反思,包括成果展示、经验总结、改进建议等,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电磁流量计测量污水流量”为例,此项目的细化评价表见表2。

二、开展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的原则

(一)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设计实验观察类的物理项目化学习,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教学“电流做功”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录制视频,记录不同电器工作时电能表脉冲波的显示次数,并尝试提出一个问题,为后面学习交流电的知识打下基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物理学科知识与5G技术、人造太阳、智能驾驶等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跨学科学习,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实施高中物理项目化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学定教”,提高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教师还要重视物理知识在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中的创新应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特点,设计具备可操作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项目,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项目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在构建物理项目化学习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进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充分发挥项目化学习价值的重要路径。在物理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采取实物展览、成果汇报、视频展示、科技小论文、实验报告等项目成果展示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物理项目化学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教师要构建完善的项目化学习体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验学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物理建模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还要将物理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泽波.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发展策略[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16):49-51.

[2]赵雪松.高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化学习模式的运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14):53-55.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