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叶建华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科融合视域,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语文、劳动、艺术等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结合语文课程,教师可以组织人物分析、主题辩论等活动,健全学生的人格;结合劳动课程,可以组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结合艺术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动手创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 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学科。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思考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哪些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将语文、劳动、艺术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体现出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融合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人物分析,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有极强的德育色彩。“新课标”提出,道德与法治学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都具有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语文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赏析文本的过程中健全学生的人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邓稼先》这篇课文,分析主人公为了让中国的科技更发达,作出了什么贡献。通过课文解读,学生能认识到邓稼先等科研工作者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体会到他们的坚毅品格。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未来要如何加入建设国家的行列中,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主人公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主题辩论,促使学生积极表达
主题辩论是语文学科教学常用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辩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理性地表达意见,促使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健康人格。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青少年是否可以上网”为主题的辩论。在该辩题下,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在上网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是否应该“一刀切”地处理,让青少年不能上网;第二,如果允许青少年上网,那么又要如何引导,让青少年学会辨析善恶对错,更好地利用网络辅助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等,让学生看看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如何证明观点的,从而让学生在自主辩论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辩论方法,理性表达观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反方的角度,试着反驳自己的观点,看看能否找到自己的漏洞。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认识到要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尝试换位思考。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家庭、集体、社会的关系。
二、融合劳动课程,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有序参与社会实践
劳动课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家庭常规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公益活动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劳育”和“德育”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选择一些劳动模范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劳动实践,并组织学生有序参与劳动实践,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走向共同富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了解一下在自己身边有哪些自主创业的劳动模范,他们在走向富裕的同时,是否也帮助了周围的其他人一起富起来。比如,有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位服装店的店主,带领一群下岗的纺织女工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后,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了自己的品牌。通过该例子,学生能认识到,作为一名公民,不仅要自己走向富裕,还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参与度,带领身边的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社区生活中,说一说自己该如何有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社区居民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参与意识。
(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常用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在活动中,学生能认识到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完成集体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公益活动。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何要帮助空巢老人,说一说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其次,组织学生为老人打扫房间、清洗衣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说一说参与实践活动的收获是什么。
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到自己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并深入思考该如何将责任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
三、融合艺术学科,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科融合意在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科融合,因此,教师要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充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修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赏析作品,挖掘蕴藏在其中的主题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作,让学生运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工艺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思考该如何创造美好的环境,构筑和谐的生活家园;可以设计“变废为宝”环节,让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矿泉水瓶、报纸、纸盒、易拉罐等,思考如何创新,将这些物品制作成各种美观又实用的物品。有的学生利用矿泉水瓶制作了花瓶,起到了美化家园的作用;有的学生用纸盒制作了收纳盒,避免了浪费。在实践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了什么。这样的自主创造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学科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调整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展开有意义的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语文、劳动、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黄尧.在活动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和音乐学科融合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1):57-58.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