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教学策略
作者: 余灵均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连接,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知行合一 全面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与实践进行连接,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强调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烟酒与毒品的危害,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东西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学业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其次,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烟酒与毒品的危害,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景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为什么要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以及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学业和社交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和引导。最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烟酒与毒品的危害和主动拒绝的文章,或绘制一张海报等,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主题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管理”“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时,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班级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班级文化对于营造友好、团结和积极的学习氛围的作用。其次,教师可以用故事、案例来说明班级文化如何影响每个人的学习,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言。每个小组要从班级事务提案中选择一个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的议题,如班级活动、课堂管理、友好互助等,为选定的议题准备提案,包括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以及实施方式。在小组内部,成员共同讨论提案,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要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提案,说明选择该议题的原因、计划和期望取得的效果。这个环节能让全班学生了解各个提案的内容和意图,促进班级信息共享。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定期召开班会或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还能认识到协商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班级内部达成共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外化具体行为
为学生树立榜样是促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树立一些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道德榜样,如“最美孝心少年”“环保小卫士”等,能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良好行为习惯,并逐渐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环境受到的威胁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使用图片、视频或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环保活动,突出一些小朋友参与环保活动的场景和行为,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哪些行为可以保护地球环境?”“你们知道谁是‘环保小卫士’吗?”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环保小卫士”,分享他的环保行为和贡献,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环保小卫士”,使用图画、文字等方式制作海报,展示他的形象、环保行为。最后,让小组展示海报,分享所选择的“环保小卫士”的特点和行为,并在一张大海报上签名,形成一个班级的“‘环保小卫士’承诺”。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能遵守自己的承诺,将环保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构建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安全演练、消防演习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等,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以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为例。本课主要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自己在哪方面是独特的?你认为自己有哪些特别的技能或才能?你有没有过什么让你感到骄傲的成就?在与他人相处时,你认为自己能够为团队带来什么特别的贡献?你有没有对自己有过负面看法或不自信的时候?”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思考个人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班级中没有价值。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大扫除活动,让所有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这种日常且简单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融入班级,对自己和集体的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转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婷.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培养学生价值体认[J].文理导航(下旬),2023,(9):76-78.
[2]王杰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2023,(17):74-75.
[3]张敏.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元素的融入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76-178.
[4]孙根菊.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功能的体现途径[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9):152-154.
[5]缪青.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以“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2023,(35):55-57.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长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