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作者: 肖婷

摘   要:幼儿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自主游戏活动、结构游戏活动、拓展游戏活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对幼儿的组织能力,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策略 实践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提供科学的指导策略,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提升教师在游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能力,笔者以“皮亚杰游戏资源”为载体,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幼儿游戏活动,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自主与主题材料互动、与同伴合作交往、与教师积极交流,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

一、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指导原则

(一)激发兴趣,诱导学习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观察、发现、探索。例如,小班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会被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所吸引,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自然地学到知识。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卡通人物,让幼儿扮演游戏中的卡通人物,用绘画的方式将游戏流程呈现在幼儿眼前,并设计闯关地图。幼儿每完成一个闯关任务,就能够获得一个小小的奖励。应对挑战的过程,会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将卡通人物引入游戏,贴合幼儿当下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能够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取知识。

(二)学具操作,启迪智慧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往往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幼儿教学中,笔者为幼儿提供成套的皮亚杰“游戏智慧盘”,包括数学智慧、语言智慧、科学智慧三个领域,旨在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例如,在中班教学中,笔者为幼儿展示了游戏操作手册和操作盘,操作手册中有一个主题游戏是“这些东西加热了会怎样呢”,这是一个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操作游戏,幼儿需要将生活中常见物品加热前的形态与加热后的形态进行一一对应,进而感知不同物体加热前后的形态变化。再如,在“试一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活动中,幼儿需要找到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能得到锻炼。

(三)有效观察,经验梳理

为准确判断、评价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情况,笔者研究、设计了幼儿游戏观察记录,分别对游戏中幼儿的学习品质(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操作正确率、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梳理幼儿现有的经验,并及时对个别幼儿存在的困难给予帮助。

二、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指导策略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幼儿深入学习和拓展经验,笔者设计了结构化的游戏活动。这些活动是基于幼儿现有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的,首先,明确游戏的目标。其次,将游戏目标分解成不同难度的子目标,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最后,根据分解出的子目标,设计游戏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游戏设计的思路和游戏方法。开展这些主题游戏活动,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目标制定,情境引导

教学目标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在设计结构化游戏时,要对游戏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既要突出重点教学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对幼儿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小班数学游戏“数字颜色找朋友”中,教师可以创设水果店买水果的情境,让幼儿在“买水果”的过程中巩固对颜色的认识,真正达到在情境中学习的目的。

(二)三维融合,层层递进

在游戏活动中,为巩固幼儿已有的经验,笔者总结出游戏的三个维度:(1)情境导入;(2)游戏操作;(3)拓展提升。通过递进式的层次结构,引导幼儿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化。

例如,在中班数学游戏“比长短”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活动难点确定为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运用正确的方法对物体进行长短的比较,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获得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三)游戏探究,任务驱动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动手动脑、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探索创造,是发展幼儿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遵循“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把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大班数学游戏“分萝卜”中,笔者设计了三个难度递进的游戏任务,让幼儿通过完成任务来感知、梳理数字7的多种分解、组成方式,体验数字分解游戏的乐趣,从而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达到寓学于乐的目的。

三、在幼儿教学中进行拓展游戏活动

拓展游戏活动是指教师围绕“科学与生活”“数学智慧”“语言智慧”三大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拓展自身的知识经验。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多元化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区域游戏,投放与游戏相匹配的拓展材料,以激发幼儿自身的创造力和观察力。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促进幼儿的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教师可以开展“多变的影子”“手影”等活动,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其次,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主题活动,促进幼儿的实践和感知。将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能使教学更有灵活性和系统性。主题探究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形式能积累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增强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的灯笼展和猜灯谜,端午节的龙舟比赛,春节的窗花、对联……这样不仅能为幼儿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也能加深幼儿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再如,教师可以引入中国的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人类了解自然的桥梁,幼儿通过了解节气,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能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例如,在冬至日,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在春分日,为了帮助幼儿感受“万物生长”的美丽景象,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学习植物的种植方法,围绕植物的生长条件展开讨论和学习,让幼儿了解光照时长、浇水时间、施肥、预防虫害的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上的意义[J].山东教育科研,1994,(2):22-25.

[2]陈晓艳.走近幼儿: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有效性研究[J].读写算,2024,(28):97-99.

[3]叶珍,金晓敏.在项目化游戏中助推幼儿深度学习[J].儿童与健康,2024,(9):8-10.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黄土坡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