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中环境描写的内在“密钥”

作者: 倪晓庆

摘   要:叙事性文本不仅要呈现情节的变化,还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言行,而其中的环境描写兼顾情节和人物双重维度,为整篇文章的表达增添了亮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性文本中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探寻在叙事中写景的独特密码,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小说储备基本的原始经验。

关键词:叙事性文本   环境描写   回读解构

叙事性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从来都不简单,小说更是如此。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小英雄雨来(节选)》就是一篇小说,课文三处描写了还乡河的“环境”,与故事的情节相得益彰。从教材单元的定位来看,这篇课文只是定位于“长课文”,并没有涉及小说的文体概念。这就意味着教师暂时不必将这篇课文提升到小说文体的层面,只需要借助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性文本中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为后续深入学习小说储备基本的原始经验。那么,教师该如何彰显这三次环境描写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顺其自然:想象画面,感受美景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化、形象化认知阶段,可感、具象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唤醒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特质。因此,课堂教学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对于描写景物的语言文字,教师不能让学生始终停留在固化的层面上,而要将文字转化成鲜明的画面,推动学生言语感知能力的生长。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时,针对课文中涉及环境的描写,教师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可以先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将其作为普通的写景文字处理,着力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景色的优美。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静态视角关注色彩之美,“黄绿”的芦苇与“雪白”的苇絮,和谐相融;从动态的角度想象“风一吹”,苇絮悠闲飘舞的状态。依循文本语言的表达,将作者笔下的景色从文字转化为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悠闲、朴实的乡村之美。这是借助语言平台理解语言,呈现画面。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化、描述。比如,可以借助前一单元“有序表达”的学习成果,组织学生“从远到近”或“从上至下”进行描述。

纵观对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在依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了从感知到品味,直至内化的过程,使学生实现了在自主性“纯接受”后,对环境信息的重新组合和加工。由此,学生将文字所展现的画面更加清晰地浸润在思维与意识中,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一带二:统整联系,构建冲突

归纳思维的特质在于利用具有共性特征的素材,以统整联系的方式探寻异同,从而明晰这一类资源的共性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引导学生借助从第一段环境描写中习得的方法,感受另外两段环境描写的语段,将其作为第一段环境描写的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画面的想象。

通过共性特征的提炼,学生会发现这三段文字虽然分列在不同的地方,但描写的景物却惊人地相似。比如,都写到了河水、芦苇和天空……有同就有异,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既然都是相同的景物,为什么作者要描写三次呢?为什么要分列在不同的语段呢?这不是重复吗?”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回到三段文字中,这样的疑虑和困惑也就越发明显:“为什么相同的景物却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呢?”学生能够发现“相同景物”下的不同感受,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从纯粹欣赏的层面,开始逐步朝着情感的维度迈进,也从原始化的理解中打破了原始平衡,将思维的触角伸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回读解构:分列情况,景随事出

《小英雄雨来(节选)》中有三次环境描写:第一次,文章开篇,交代信息,聚焦还乡河,描写景色;第二次,扁鼻子军官大声叫嚣“枪毙,枪毙!”之后,笔触一转,实现了从情节到环境描写的自然切换;第三次,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纷纷来到河边寻找,以环境描写渲染氛围。三次环境描写对应着不同的情节,因此,即便描写的是相同的景物,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完成了对三处环境描写的通读,学生既有认知上的收获,又在矛盾冲突中构建出全新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展关注的范畴,从单一的环境描写延展到整篇课文,思考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例如,在阅读第二处环境描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比,让学生再度回归语段,读出完全不同的收获。“太阳已经落下去”——利用日薄西山的风景,预示雨来的殒命,简单的话语营造出悲壮的氛围;“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鲜红的色彩,象征着雨来为此流下的鲜血;“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昭示着雨来的英勇事迹将永久留在还乡河上,成为人们永恒的纪念……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再是简单地品味文字,想象画面,体悟美景,而是将整个故事的情节整合起来,从景中看到了事,从景中看到了人,更从景中悟到了情。带着这样的理解思维,阅读第三处的环境描写:乡亲们来到还乡河寻找雨来,“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还乡河静静的”——一切都归于沉寂,大地山川好像都在为雨来的牺牲而默哀,“静静的”表示乡亲们此时此刻无言的悲伤;“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流水声和虫子的鸣叫声,好像衬托着周围的静谧,又好像在为雨来哀鸣……

相同的地点,甚至是相同的景物,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描写着力点,更展现出各自迥异的情韵和内涵,将潜伏在语言文字中的表达密码,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这一板块的回归阅读,将同样都是描写芦花、流水的语句置放在不同的情节背景中,不仅让学生探寻了语言表层的意思,还融入了丰富而鲜活的情感,实现了景、人、事、情的多维交叉,使学生获得了丰富且立体的阅读体验。

四、嵌入整体:基于情节,诵读品味

在以上三个板块的阅读中,学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思维冲击,从思维认知的角度,探寻了文本表达的内在奥秘。然而,此时学生只是“理解”,充其量只是“懂得”,那么这种成果如何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之中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情节发展的维度,顺“序”而读,展开诵读活动,实现深度阅读。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次环境描写前设置引语:“为了掩护共产党员李大叔,英勇不屈的雨来经受了鬼子的哄骗、利诱和威逼,仍然不肯说出李大叔的下落,被鬼子无情地枪杀了。河还是那还乡河;天空还是晋察冀的天空;芦苇还是那样漂亮,但一切都因为雨来的‘牺牲’而变得不同……”整篇故事由六个板块组成,三处环境描写设定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处和转变处,不仅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将环境描写浸润在故事情节之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环境描写不再是割裂的板块,而是文章的亮点之处。

总之,在叙事性文本的教学中,环境描写兼顾情节和人物双重维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要重视环境描写,从小说的特质入手,带领学生学习环境描写的传神之处,使学生不仅能理解环境描写之意,还能解构作者的表达密码,为后续学习小说蓄积丰富的认知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近海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