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目标感”的策略

作者: 安燕

摘   要:当前正处于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已经在小学生群体中“遍地开花”,成为“目标感”缺失越来越低龄化的“导火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本文将“目标感”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结合,探究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目标感”,以强化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目标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

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很小就接触各类电子产品,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生活很无趣,这是学生“目标感”缺失的体现。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与生活的明确目标,树立良好的“目标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一、引言

哈佛大学曾经开展了一项关于“目标感”的研究,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27%的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目标;60%的人目标相对模糊;目标比较清晰的仅占样本的10%,而且也只是有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他们的目标是清晰且长远的。发展心理学著作《目标感》一书中也提到,有25%的年轻人是疏离状态,也就是说这类人群永远觉得没意思、无助、无聊,没有目标。

“有志”就是有目标,这是成功的前因,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有奋勇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威廉·戴蒙在《目标感》一书中提出,好的目标应该能带来三样东西:力量感、持续性和“心流”。找到了“目标感”,才能感受到“心流”,才能有充满前进的力量,从而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目标感”的培养角度来看,这正好符合了“目标感”的三个关键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前提是实践活动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有效的“目标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行动指南。

二、培养学生“目标感”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为什么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还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目标感”。谈到“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少年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志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思考读书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现在,学生又为什么学习呢?有多少个生命个体,有多少种生活经历,就会有多少种学习目的。著名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把这句话引申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就是说,只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就会拥有不畏艰难的勇气与魄力,朝着目标不断努力。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古往今来能够创造巨大价值的人,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平等,不管各自所在的是什么领域,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具备卓越的专注力与“目标感”。其次,要引导学生思考:“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而学习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并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完成“目标感”的升华。

(二)发现亮点,帮助学生找到“目标感”

《目标感》一书中提出,多运用发现亮点的思路。书中强调,在解决孩子“目标感”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不能是“减少赤字的思路”,而应该是发现亮点的思路。那么如何理解“减少赤字的思路”呢?很多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上课不要讲话、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不要有暴力行为等,此时,教师想的都是负面的事情。但是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思路做事,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抗拒与抵触的情绪,从而不愿意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现学生的亮点,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值得去“灌溉”,值得教师的精心培养,每个学生都有精彩的未来,教师要努力帮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感”。

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经常鼓励并肯定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让学生实现积极的发展。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很敏感,教师的行为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并且经常采用“你能做到”“你能行”“你最棒”等激励性的话语鼓舞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挑战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小目标,使其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不断突破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习能力。

(三)营造学习氛围,唤醒学习内驱力

当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拥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尽量树立更多正面的榜样,让学生看到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是怎样学习与成长的。这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目标感”的学习氛围,能够唤醒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

例如,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时期,但是古诗文是文言文的表达,无论是句式还是含义,都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古诗文,也学不懂古诗文。笔者意识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古诗文的重要性,对古诗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认知水平,制订了长期的古诗文朗诵计划,带领学生每天诵读古诗文,并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营造了浓郁的古诗文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将古诗文内容细化,分解成多个简单的亲子互动小游戏,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古诗文学习,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拓展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古诗文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目标感”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长远的目标和清晰的人生方向,就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学生找到正确的航线,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究“目标感”的培养路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多运用发现亮点的思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培养学生的“目标感”,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新燕.三步培养目标感[J].新班主任,2022(1):43-44.

[2]张晓菊.目标感:读写结合训练设计的关键[J].小学教学参考,2021(10):15-16.

[3]弓立新.培养孩子的目标感[J].少年儿童研究,2017(12):1.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