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作者: 江凤琴摘 要: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知识迁移能力。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以及现阶段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以供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核心素养的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将教学情境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学逻辑思维。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现阶段,教学改革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提高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视。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想,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采取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及系统性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重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逐渐构建出学科思维导图,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
(二)对知识文化内涵进行融合
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就需要将学生视作教学工作的主体,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需要从知识点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材料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同时,教师可以将国外的教学研究成果与国内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进数学知识的发展史,为学生展示前人的智慧和科学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难及时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依旧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难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推广,情境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实现大范围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许多初中数学教师虽然接受了情境教学的方式,但对情境教学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刻,也没有熟练掌握教学技巧,导致情境教学的效果不佳。在未能理解透彻情境教学价值与内涵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案的制定将无从下手,无法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最终影响教学成效。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生活是数学学科的根本,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应当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数学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从生活中发现、挖掘问题,并且引入生活场景,针对学生的亲身经历提取素材,创设具有真实性的经典数学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立体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会采用这样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得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入有趣的数学故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理念和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数学教学和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联系起来。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收集趣味数学故事,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与有理数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对数字的起源进行讲述。在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发明了结绳计数的方式。可是在生产生活中,结绳计数依旧过于麻烦,不利于人们记忆,由此代表数字的符号慢慢出现,如罗马数字就是最早期表示数字的符号。通过这样的数学故事,学生对数字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对有理数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有趣的数学故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率。
(三)利用类比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法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合理使用类比法,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根源和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类比的教学方式,创设数学猜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路径,从而使得学生快速进入数学教学情境,逐渐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讲解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写出一元一次方程式,并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让学生对比思考两种方程式之间的关联和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和数学问题探究能力。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够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韩,李书海. 1999-2021年国内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8):6-10.
[2] 杨琼红,郑妙可. 浅析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以“含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究为例[J]. 福建中学数学,2022(7):32-34.
[3] 王红权. 构建“教·学·评”一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读《浙江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的思考[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1):38-42.◆(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