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鄢建雄摘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方向,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顺应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本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场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以人为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生活经验较少、知识接受能力较差,但是他们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教师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人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缺乏道德与法治教学经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也相对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受应试教育影响,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一些不需要考试的学科通常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时间被严重压缩。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由于考试压力巨大,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教师和学校关注的重点通常是考试的科目,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并不是传统的考试,而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就导致有的学校为了拿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科目的训练,而压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间,从而造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缺失。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也容易造成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采用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流于说教,不能真正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产生影响。同时,即便很多教师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但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与学习兴趣,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跨学科整合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道德与法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其次,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跨学科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时,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小学校园,对校园充满了陌生感,笔者改变传统的局限于课堂空间的教学方式,通过户外实地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校园的魅力,深化对校园的认知。对刚步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他们逐步熟悉校园、加深对校园的认可,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体验与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更加有效。
(三)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重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掌控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有效的情感体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盲目的指责,而应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共享学习”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交际能力。
在这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时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获得支撑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不断革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聚焦核心素养,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
随着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呈现出了全新的局面。作为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初级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取合理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加深对学生能力、情感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性的师生交往与互动局面,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情感基础。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学习知识、共同探索和研究,加深与学生的密切合作,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接受教师,从而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核心素养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完成从“学科知识本位”到“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转变,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准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莎莎.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52):132-136.
[2]张旭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智力,2022(36):17-20.
[3]郭军.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2(36):31-33.
[4]顾秋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22(40):49-51.◆(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仙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