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崔永平

—多样化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   刘伟林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样态,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善学”,为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和灵活性提供经验借鉴。本刊编辑部策划了多样化体育教学专题,展示了当前优秀教师的教研成果,彰显了多样化体育教学的价值。

摘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参与”入手、从学生的“情感”入手、从学生的“反思”入手,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善学”。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从“乐学”到“善学”,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体育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效率、效能、绩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高效的教学观,在有限的课堂中挖掘无限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将体育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评价效能的重要指标,还要将学生的体育学练方法、体育学练过程融入其中。

一、从“参与”入手,引导学生“会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是学生的体育学习深度发生的前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一般来说有两个方法:一是通过外在的条件、环境等,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调动学生的体育学练积极性;二是通过内在的体育学习兴趣、需要等,发掘学生的体育学练创造性。从学生的体育学练“参与”入手,教师既可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提出相关的体育学练问题、设置相关的体育学练任务。

针对初中体育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参与的平台,赋予学生参与的时空和权利,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善于参与、乐于参与;要给学生的体育学练提供发现、表现和创造的机会,营造学生体育自主学练的氛围,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研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以常见的项目“短跑”为例,这是一项容易让学生生厌的体育学练项目。在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练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笔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练氛围,设计了有趣多样的比拼方式。快乐、自由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练欲望,能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心无旁骛地投入“短跑”的学练之中。在学生正式开始学练时,首先,笔者丰富学生的学练内容,优化学生的学练形式,提升学生的学练品质。比如,创设“趣味接力跑”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折返”,也可以让学生跑“S弯”,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练参与度。其次,引导学生调整呼吸,调整摆臂的频率等。这样的一种体育学练,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体育学练思维,催生学生的体育学练想象,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练参与度,并对学生的体育学练过程、结果以及样态进行评价。

二、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乐学”

情感是学生体育学练的动力引擎。对学生来说,体育学习的情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外在的情感,二是内在的情感。从情感入手,能增进学生与体育学科的情感交流,能增进学生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能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视角,去揣摩学生的体育学练;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和交流,深化学生的理解。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换位思考,才能对学生体育学练的心理及生理状态感同身受。

比如,在教学“前滚翻”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积极地学练,有一部分学生在跃跃欲试,有一部分学生在观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怎么办?是忽视还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对此,笔者走进“观望一族”的学生中间,通过访谈、对话、调查,发现了学生诸种“观望”的心理,其中,一些学生是由于胆怯,一些学生是由于羞涩,一些学生是抱着等待的心理,等等。于是,笔者采用差异性的情感介入策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疏导,排除部分学生学练的焦虑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体验学练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积极地示范,引导学生总结“前滚翻”的口诀,如男生的“鱼跃前滚翻”是“两腿蹬地前上跃,空中展体腿伸直,两手撑地臂缓冲,低头团身翻滚起”。教师要通过口诀,让学生掌握学练的要点,同时对学生的学练展开积极的评价。积极的评价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积极性。

情感是一种催化剂,能使学生与体育、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之中,学生的体育生命获得了茁壮、健康的成长。在和谐的情感之中,学生能充分地发掘自我的学练潜质,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练行为。

三、从“反思”入手,引导学生“善学”

反思是一种反省,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质疑、主动地发问,能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见解和主张。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反思能促进学生的体育认知,对体育行为进行改善,从而让学生从“会学、乐学”走向“善学”。反思不应是无意识的、碎片化的、机械的、盲目的,而应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主动的、理性的反思。反思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练方式,促进学生对体育行为的建构。

比如,在教学“篮球行进间运球”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观看学校的篮球赛现场比赛以及篮球比赛录像,让学生领悟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其次,让学生将自己的“行进间运球”拍摄下来,对比国际篮球大赛以及国内篮球大赛中的相关动作,反思自己的动作、审视自己的动作、质疑自己的动作、批判自己的动作。围绕“行进间运球”的“突破”“传球”“投篮”等相关动作,学生能进行深刻的反思,汲取相关的经验和教训。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地控制球的位移速度,能让球的速度和人的速度保持一致,逐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方法,也能真正感受、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价值。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等的反省,形成了良好的运球技能与技巧,养成了良好的运球品质与习惯。这样一种反思型的教学,能深化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

反思既是对学生的体育学练结果进行回溯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再认知”“再思考”“再打量”的过程。反思能让学生总结学练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包括成功的经验,还包括错误的经验。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的体育学练知识与技能都有所感悟,能对相关的体育要素进行深度分析与探究,从而变得“会学”“善学”。

如何提升学生体育学练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让学生学会体育相关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从“学会”转向“会学”。其次,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与体育学习内容、与同伴形成一种共情,进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学”,引导学生对体育学练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让学生“善学”,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从“乐学”到“善学”,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岩.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9):120-121.

[2]李辉.后疫情时代下关于初中体育教学的冷思考[J].田径,2022(2):62-63.

[3]陈凯征,莫詹.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4):162-165,169.◆(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