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劳动清单,让劳动课不再“纸上谈兵”

作者: 邹燕瑛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制定,劳动课进入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劳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本文论述了如何借助劳动清单,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实践,把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的劳动不再“纸上谈兵”。

关键词:劳动清单   劳动课   劳动教育

在当下,学生的劳动观念普遍淡薄,劳动能力低下,劳动习惯不佳,劳动精神缺失,需要通过真正的劳动,使他们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如果把劳动课局限于课堂,则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制定有效的劳动清单,可以把劳动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学生在劳动清单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劳动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把握育人宗旨,科学设计劳动清单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教师要以劳动的综合育人目标为宗旨,根据劳动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三类不同的劳动清单,有计划、系统地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参与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基于劳动内容,制定综合劳动清单

针对劳动清单的设计,教师应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对劳动课程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构建,依据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十大任务群,全面梳理、明确各任务群的劳动内容,分类划分具体的劳动项目,制定综合劳动清单。同时,对不同的劳动内容,清单中应清晰地体现出相应的劳动场域,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落实劳动教育。比如,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场域可以设置在学校和家庭。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和新技术的体验与运用,场域可设置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旨在让学生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遵循成长规律,制定年龄段劳动清单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不同,劳动能力也不同。教师在制定劳动清单时,应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及特点,科学划分劳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注重对个人卫生、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立,增强劳动意识。对于中年级学生,除对个人卫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他们服务家人、服务集体的意识,引导他们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学会合作,提升劳动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引导他们学会担责,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制个性化劳动清单

劳动是艰辛的、不易的,在学生中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遵循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的原则,教师应以21天为一个周期,鼓励学生用劳动清单进行打卡,帮助学生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另外,劳动清单的制作要充满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劳动课,帮助学生一起梳理生活中的劳动项目,指导学生围绕这些项目,自制个性化的劳动清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图文、视频等方式自制独特的劳动清单。

二、拓宽实施途径,扎实推进劳动清单

(一)创新劳动课堂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推进劳动清单科学实施的有效途径。相反,劳动清单也是推动劳动课堂走向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劳动教材,梳理教材中的劳动项目,根据劳动属性,融入劳动清单,探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新模式。劳动学科因其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在课堂授课模式上需要区别于以讲授为主的学科,教师应重点关注五大关键环节,即讲解说明—讨论交流—示范操作—实践锻炼—反思感悟。

(二)创设劳动实践情境

陶行知先生认为,劳动即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劳动的真实性,根据劳动清单的内容,安排学生面向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劳动体验,凸显劳动的教育性。比如,围绕生活劳动,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家庭小主人”的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家务劳动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围绕生产劳动,教师可以开辟校园农场,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劳动,教师亲历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除虫等种植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快乐。围绕服务性劳动,教师可以提供食堂劳动、图书馆劳动等校园岗位,让学生体验职业劳动的乐趣,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以及开展公益劳动等。

(三)创建“家、校、社”合育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壁垒,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延伸,合三者之力共同为学生的劳动清单提供支持与帮助。要重视家庭成员对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让家庭成员参与劳动清单的制定,使他们成为指导、陪伴孩子的助力者、指导者、评价者,鼓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周边具有生活气息的劳动场景,设计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邀请社区共同参与研发劳动清单,争取社会的支持,为学生完成劳动清单的任务提供相应的场域、工具、技能辅导等,使学生在社会劳动体验中真切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三、制定清单评价,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一)过程跟踪评价

过程跟踪评价可以通过打卡的方式,以21天为一个周期,记录学生对劳动清单中劳动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价内容分完成频率(即参与情况)和完成质量(即技能情况)。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能起到督促指导的作用。这一评价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持久地进行劳动实践,形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

(二)阶段综合评价

阶段综合评价可以采用综合评估和检测的方式,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劳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主体为自我、教师和家长,是对学生完成劳动清单任务所做的素养评价,可与上述的过程跟踪评价相结合。检测评估应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进行,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查,可采用纸质考查与实操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三)鉴定性表彰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劳动周,围绕劳动清单中的劳动项目开展劳动技能展示、劳动本领大比拼等活动,评选“劳动小达人”“劳动小模范”,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表彰,树立身边的劳动典型,使学生品尝到劳动的果实,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设计劳动清单、深入拓宽实施途径、合理采用清单评价,能够把劳动课堂搬到课外,能够让学生走进生活,亲历劳动的过程,真切感受劳动的艰辛,真正收获劳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周艳灵,于敏章,刘梦西.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3(17):39-42.

[2]蒋素娟.例析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新课程研究,2023(15):117-119.◆(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