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 朱永霞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应具有思维属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赋予学生发展思维的时空,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   深度思维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思维是数学学科的内核。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为载体,精心创设相关的情境,设计研发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刻。因此,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学生的思维样态,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一、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深度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情境,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寓于情境之中,让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情境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是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借助情境,教师能将学生的思维、认知引向深入。可以说,情境是发散学生思维的载体,是教师触发学生深度思维的重要手段、方式、路径和策略。

比如,在教学“平方根”这一部分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平方根”这一数学问题与生活的关联?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平方根”的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笔者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将问题寓于现实的情境之中:如果你想拥有一间25平方米的正方形的书房,如何挑选100块正方形的地面砖最经济?其次,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规格的正方形地面砖,从最经济的角度,让学生展开计算。有的学生使用小学数学算术的方法;有的学生列出了具体的方程式;有的学生将情境问题转化成x2×100=25。最后,笔者不断地变换房间面积的数据和所需的地面砖块数的数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x2=36、x2=18。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平方根”之后,学生就自然想到如何开“平方根”。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知识的心理距离,能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设计问题,深化学生的深度思维

问题既是数学的“心脏”,也是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引擎”,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问题,让问题具有指向性、启发性、针对性、引导性,然后借助问题,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设计研发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变式”的策略融入其中,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考,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进入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这种状态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与延伸。同时,在“变式”的思维中,学生还能掌握“变中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比如,在教学“二次根式”时,笔者设计二次根式的求值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种形式独特的问题,既能给学生的头脑以强烈的刺激,又有助于渗透、融入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启发学生应用“整体换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解读根式。学生发现,如果用“整体换元”的方法来表征算式时,整个问题就变得豁然开朗。在此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根式演变过渡到一般性、抽象性的根式。在看似复杂的问题中,笔者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找规律、找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优质的问题,不断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用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地进阶,让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的教学。”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史宁中教授指出,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关于“知识的掌握”,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是没有问题的;关于“经验的积累”,大概还差很多;关于“思维的训练”,我们做得也不够,只能打50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对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分析、反思、批判、创新;让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让数学思想成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力量。

三、赋予时空:延伸学生的深度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机械地“灌输”,其结果是禁锢、钳制了学生的思维。如何释放学生思维的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自然、深刻、生动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思维平台,赋予学生充分的时空权利,让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体验到乐趣。如此,学生就会从“要我思”转为“我要思”。

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赋予充分的时空,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能充分地、自由地展开。对此,教师要循循善诱、抽丝剥茧,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地引向深处。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惑时,教师要及时跟进、主动介入,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启发与点拨,从而让学生洞悉数学问题的本质与关联,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路径。比如,在教学“平方根”时,首先,笔者画出数轴图,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平方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够自由地驰骋。有的学生说,如果在数轴上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又正好落在数轴上,应该怎样表示呢?这个猜想,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探究。由于笔者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主要知识载体,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赋予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时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建构、创造作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思考、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让学生“思之有物、思之有序、思之有向、思之有理”;要赋予学生思维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渗透相关的思维方法,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磨砺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子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2(30):1-3.

[2]刘仪辉,刘晓艳.设计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63-66.

[3]张孝伟.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3(4):143-145.

[4]刘长友.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3):48-50.◆(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