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搭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学支架”
作者: 刘敏摘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优法”支架、“优思”支架、“优力”支架,助推学生的信息技术探究。搭建信息技术学习支架,能挖掘学生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潜能,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能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学支架” 教学范式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科。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能具备在未来信息技术社会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进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公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呢?对此,教师可以搭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学支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让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四位一体的新学习格局。
一、搭建信息技术学习的“优法”支架
思想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搭建信息技术学习的“优法”支架,让学生的学习能切入自我信息技术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认知,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不断进阶。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这种讲解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还禁锢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高耗低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与网络,采用“问题链”“任务群”的方式搭建“优法”支架。以教学科教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3单元《认识数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将“数据探秘”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一条脉络,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探秘数字化”,二是“网络购物”,三是“旅行助手”,四是“账户安全”。这四大板块内容,能让学生对数据形成深刻的认知。其次,为了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搭建了“优法”支架。如针对“探秘数字化”这一部分内容,建构了“树状结构”和“图结构”,作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支架,引导学生“认识大数据”“认识云计算”“认识物联网”“认识区块链”“认识人工智能”等。最后,有了“树状结构”和“图结构”,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中,教师搭建信息技术“优法”支架,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验到乐趣。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支架犹如楼梯或台阶,如果过于平缓、密集,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太陡峭,则会让学生的认知与思维产生一种裂隙。因此,有效的“优法”支架,应当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二、搭建信息技术学习的“优思”支架
思考、思维、思想是人存在的主体性标志。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优思”支架,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助推学生展开信息技术思考。实践证明,“优思”支架不仅能活跃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氛围,还能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要想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高效化,就必须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搭建信息技术学习的“优思”支架,可以围绕相关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主任务等展开;可以借助视频直播、图示,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结构化;可以借助“优思”支架,让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可视化、条理化。为了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教师要高点定位,从大概念视角进行教学。以《我们身边的数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聚焦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与社会,从“数据定义”“数据特征”“数据表现形式”“数据存储(编码)”“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思考,用“大问题”搭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优思”支架,发散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如“数据与信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计算来处理、分析各种情景中产生的数据?”通过搭建“优思”支架,引导学生感知信息、提炼并解释数据,具体处理数据,进而引导学生把握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还要搭建信息技术学科与学生学习经验之间的桥梁。实践证明,教师搭建信息技术“优思”支架,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搭建信息技术学习的“优力”支架
信息技术学习支架不仅能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思维,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探究,还能蓄积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量,是学生信息技术的动力引擎。因此,“优力”支架是一种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支架,是一种能助推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促使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认知水平的支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能,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优力”支架,能让相关的信息处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育人功能,彰显信息技术的育人价值;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准介入,进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学《探秘二维码》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设计研发了两个活动:一是“扫一扫”,二是“试一试”,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在线解码器等完成。其次,以“快递包裹的旅行”为素材,搭建了这样的“优力”支架:(1)二维码的前世今生。(2)二维码的制作。(3)二维码的安全性。通过三个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进行数据编码,进而了解二维码不同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建构、创造二维码的过程中体验到二维码的安全性。最后,引导学生围绕“优力”支架进行研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借助“喵喵机”将学生建构、创造的二维码打印出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习支架是预设性的,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因此,在搭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支架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学习支架,让学习支架更匹配、更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优力”支架是一种学习过程的支架,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有效指导,有序推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搭建学习支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成效:一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合理、科学地搭建学习支架,还要趣味化、生活化地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学习支架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与时空,在学习支架的引导下,学生能积极进行信息技术的思考与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搭建科学、合理的学习支架,以满足不同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温洁.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6):21-23.
[2]张宝君,邢西深,杨辰等.迈向2.0时代的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7):127-133.
[3]吴振利.论中小学教师之整体性教学评价[J].教育科学,2019,35(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