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刘岚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   岳炜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专题,旨在给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摘   要:高效的阅读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后,他们就能在深度阅读中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品读文本,提升鉴赏能力;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建构语言;引领学生多元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古诗词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阅读教学具有综合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语言基础、思维发展、艺术审美、文化传承等维度出发,带领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健全的人格,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深度品读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总喜欢紧扣字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机械、单一、浅层的理解,学生难以理解文本深层次的内涵与情感。教师要知道,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学生只有反复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寻找蕴藏在文章细节中的情感,才能学会如何鉴赏文章。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肢解”文本,而是要引领学生带着审美情趣,用心去感受、理解、品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浸润式”的阅读目的。

一篇文章最能打动读者的是那些情感细腻的抒情片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度品读文本,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文章传达出的情感进行连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匆匆》中有这样一段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段话用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讲述了时光匆匆、岁月易逝,情感非常细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让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有的学生发现这段话将时间拟人化,写出了时间的步伐越来越快,来去匆匆;有的学生发现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时间是怎样在不经意间流逝的。学生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排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二、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的,内容新颖、充满童趣,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高效运用阅读材料,重视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各种题材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度阅读教材文章,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写作,以读促写。比如,童话故事情节离奇,想象天马行空,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教师可以以童话故事为契机,鼓励学生对童话故事进行改写、扩写、缩写、补写留白、续编故事等。由于有文本故事为基础,学生在改编故事时便有章可循,而创编的过程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就是学生将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方法与格式等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写作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得到拓展与深化,“写”是为了更好地“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写”来推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深度阅读。以《草船借箭》为例,首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写出自己在阅读文章后的感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在大范围的空间叙事中审视“草船借箭”的故事,从而读懂诸葛亮。最后,回到读后感写作,让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读后感。这样,学生写出的文字会更有深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多元探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一)训练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训练语言就是训练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将自身的阅读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最能体现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为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赛,辩题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观点,并从文中找出词语或句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他们的语言得到了积累,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巧设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不仅能发挥即时反馈的作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笔者通过三个问题导入新课:“‘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的树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

四、传承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深厚、意境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古诗词,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诵读是品味古诗词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深入把握古诗词情感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诵读的基本方法,把握音调的高低、强弱、平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蕴。例如,在教学《山行》时,笔者让学生诵读诗句,找出有画面感的诗句。在此基础上,结合配乐,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关键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写作能力,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江秀芳.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