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文教学
作者: 吴亮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雅精致、言简义丰等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文教学,要打造疏密有度、声情并茂、开放探究、彰显个性的诗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传承、习得、思考、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 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统编版教材编选的古诗文典雅精致、言简义丰,是国学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语文教学应以古诗文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从而助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古诗文教学的新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诗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自身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跨越历史的长河,古诗文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与创造的宝贵资源,具有涤荡灵魂、滋养精神的重要价值。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古诗文的文化价值,让古诗文学习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生命的不同时刻,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语言运用
古诗文语言一般分为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在表达上也有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不同范式。学习古诗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古诗词、阅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让汉语之美得到充分展现,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延续中华文脉。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古诗文具有凝练简洁、内容丰富、情感含蓄等特点,学习古诗文不仅要了解文本表面的意思,还要领悟文本的言外之意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将各种意象在大脑中进行重组,对古诗文进行艺术再加工,从而深刻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四)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并学会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淀文化的过程。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发展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古诗文的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体会古诗文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了相关视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江南大地春意盎然,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簇拥着红花,傍水的村庄、依水的城郭、迎风飘动的酒旗……在这样的情境中,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就很容易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能学会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春天,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以“读”为本,深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古诗文的韵律感很强,适合诵读。基于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由“读”入手,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实现深度学习。“读”古诗文的方式分为诵读、品读和厚读三种,重视学生耳、脑、口、眼的协调活动。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古诗文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读出古诗文的音韵之美。诵读与朗读不同,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强调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而诵读是依字行腔,有高低、有长短、有顿挫、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偏重的是“情通古人”,强调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含义。因此,诵读更多是“向内”的,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主观感受。基于此,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学生的想法。例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学生通过诵读,能区分出年迈的伤感和回乡的愉悦,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读出古诗文意境之美。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浸入文字、品读文字,感受古诗文独特的意境之美,充分领略古诗文的特殊魅力。例如,在教学《暮江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中“铺”字的妙处,笔者让学生品读古诗文,并想象古诗描述的画面,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厚读,读出古诗文底蕴之美。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了解精练的字、词、句背后蕴含的内容,将“薄”文读“厚”,读扎实、读深厚。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畅想李白与孟浩然惜别的场景,以及李白送别孟浩然之后的所思所想。这种以“读”为本的古诗文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打好学生的“中国底色”。
参考文献:
[1]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18(10):8-11.
[2]葛洪波.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路径[J].新校园,2023(7):28-29.
[3]徐昌明.指向文化自信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实践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121-123.
[4]田斌.小学古诗文多样化教学策略探究[J].教师,2023(1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