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洪小涓摘 要: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工具。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本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为方向,以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探究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希望为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教育的质量不仅关乎着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状态,还关乎着家庭、民族、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面貌。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路径。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清晰且准确地分析出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做出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调整与优化,掌握更具高效性、有序性且现代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高效掌握语文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终身成长与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由应试教育模式用知识与考试堆砌出来的机械式、呆板化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策略高效化、教学内容时代化、教学效果长远化,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为学生长远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铺平道路、指明方向,做学生学习之旅真正的“引路人”。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化
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理念的逐步推行与落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以及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仍然难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禁锢,教学理念偏向传统化,教学目标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功利化色彩。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后续教学环节能否有序且有效地推行和落实。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往往只重视给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却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才需求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积累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认知误区,偏重理论知识教学,以教材内容为纲领,忽视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教学内容单一。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依据教材,指导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生字、词语、写作技巧等,却忽视了学生阅读、朗诵、口语表达等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枯燥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多,并且难度越来越大。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有着严格的要求,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有着很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教师重视自身的权威地位,在课堂上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游戏与玩耍。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式,不断给学生创造新鲜感与刺激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帮助学生克服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状态。
(四)教学评价应试化
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还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品格,对学生做出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评价,从而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后续学习的目标,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积攒进一步学习的信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旧偏向应试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将学生浅显地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种缺乏综合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不仅限制了学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还容易让学生陷入自卑、厌学等负面情绪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教学更加高效,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不仅为教学带来了便利,还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趣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秋天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时节动植物们为了过冬而做的准备,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以此激活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窗口,还可以将抽象、深奥的语文知识转化成直接经验,让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开展游戏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游戏有着很强烈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设计游戏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笔者设计了精彩的游戏——“火眼金睛”。笔者引导学生将学过的汉字做成识字卡片,随后快速出示卡片,让学生辨认卡片上的汉字,累积分数多的学生获得“认字小能手”的称号,并获得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游戏教学活动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识字的过程中,还能极大地改善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各项能力都尚未发展成熟,学习深奥且复杂的语文知识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问题,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教师可以遵循“组内优势互补,组外势均力敌”的原则,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在分组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以及你在本文中学到了什么,并与组员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并为学生的小组交流与讨论指明方向,让学生积极探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邀请学生回答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四)运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旨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以悲壮的音乐烘托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悲伤而豪迈的情感氛围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当时五位战士心中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日寇的憎恨,从而真切地了解五位战士不畏牺牲、不屈不挠的英勇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彰显教师教学的深度,还可以赋予课堂教学温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五)运用启发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有效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教学法,以新颖的问题、鲜明的对比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千人糕》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不断思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当学生将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总结出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从侧面引导学生学会珍惜食物、尊重劳动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深度,还体现了时代化教育的温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六)运用分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学生的学习受环境、资源等外部因素,以及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内部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进度有很明显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晰且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围绕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学生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
例如,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学生的上课表现、近期考试成绩、学习状态等因素,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多个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等,做出具有引导性的教学评价。针对学习基础较好、学习动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其学习的难点与困惑做出进一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社会与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依据现实需要而提出的具有现代性与时代性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钻研与创新,形成更加科学、合理以及高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2]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40-42.
[3]徐光华.紧紧抓住教学关键 着力培育核心素养: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5):43-47.
[4]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