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本实践

作者: 沈英

摘   要: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关键劳动能力和必备劳动品格。因此,在劳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要引导学生亲历劳动实践,淬炼技术品格;要积极组织劳动作品展评,帮助学生积淀劳动经验。

关键词:劳动课程   劳动技术   劳动品格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然而,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如今不但得不到传承和弘扬,而且被学生逐渐淡忘。新时代的我国儿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逐渐失去了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导致许多儿童连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没有。《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凸显了劳动课程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懂得劳动教育的意义,应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提高技术,在实践中锤炼品格。

一、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意识决定行动,学生只有具备劳动意识,才会产生劳动行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教师就要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使学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在积极的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学生一旦对劳动内容和任务发生兴趣,就会产生劳动的欲望和动机,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之中。激趣旨在把劳动教学变得有意思,让劳动活动变得有趣、好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以情境激趣

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内在情绪,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劳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激趣。比如,在教学“我家的厨房”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小美搬新家”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班上小美同学新家的厨房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厨房里的设备。真实而熟悉的生活场景,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引出了讨论的话题:“那个黑色的是抽油烟机。”“台板上的白色物体是电饭煲。”有的学生还补充道:“我家里也有抽油烟机。”“我还会用电饭煲煲汤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为接下来教学灶具和锅具的使用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以作品展示激趣

小学生天生具有表现欲,希望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人的认可与赞赏能够增强学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在劳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可以采取图片展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劳动图片,通过组织学生欣赏评价,引导学生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图片展示既让劳动者开心,也让其他学生羡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以教学“花瓶罩饰”一课为例,在引出“花瓶罩饰”主题后,首先,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件精美的“花瓶罩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制作的欲望。当学生分组制作完成后,笔者设计了展评环节,让学生把各自制作的“花瓶罩饰”拿出来展示,并进行介绍,不仅让学生分享了劳动的喜悦和成果,还激发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

(三)以劳动比赛激趣

在生活中,多数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被称之为竞争心,竞争心是一种强劲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劳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竞赛,用比赛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的氛围,进而达到“以赛激趣”“以赛促学”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桌面玩偶”时,笔者给学生带来了一个“桌面玩偶”,一边拿给学生看,一边告诉学生:“这个玩意儿是二班小李同学做的,叫‘桌面玩偶’。你们想不想做一个?你们敢不敢和他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桌面玩偶’更有新意、更好玩?我们在下课前评选出一个最佳作品。”学生听说比赛,异常兴奋,一个个跃跃欲试,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了对“桌面玩偶”的探究学习,认识了“立体剪纸”技术,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亲历劳动实践

劳动课程指向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劳动素养除了劳动知识、技能,还包括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品质与精神,这些都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传授的,要靠学生的劳动实践。只有经历劳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劳动技术,才能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才能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品质。因此,在劳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地,让学生“手脑联动”,在“做中学、做中创”,锤炼技术,涵养品格。

(一)独立先学

对学生劳动技术的培养,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操作、独立思考、实践感知,在试错中一步步改进技术,优化技术。独立先学是学习劳动技术最好的方式,当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实际操作的能力,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甚至创造出新的劳动技术。当然,学生独立先学,并非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给予科学的指导,提供恰当的帮助,避免学生自学的盲目性,降低学生操作的错误率。以教学“花瓶罩饰”为例,在探究学习环节,首先,笔者安排学生自学,让他们根据“导学单”,自己看教材,了解“花瓶罩饰”的制作步骤。其次,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方法,并对学生的图案设计、折叠、镂空等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布置学生每人独立制作一个“花瓶罩饰”。

(二)团结合作

团结才有力量,合作才能共赢。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需要团结合作。团结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劳动品质。因此,在劳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劳动,让他们在合作劳动中体验快乐,充分感受合作的魅力,增强合作的意识。合作能让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能让学生学会合作的方法,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以教学“涤纶彩球”为例,笔者在提出制作“涤纶彩球”任务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涤纶彩球”的制作方法。合作学习能让学生精诚团结,看到对方的优点,认识自身的不足。

三、展评劳动作品

“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在劳动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劳动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学会总结反思,积淀劳动经验。在劳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交流,通过展评劳动作品,引导学生展示评比、反思提升,帮助学生积累劳动经验。比如,在教学“涤纶彩球”时,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探究“涤纶彩球”的制作方法,在各小组完成制作后,安排作品展示,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评一评、议一议,让学生到台前展示彩球,分享各自的制作过程和收获,交流劳动体会。有的学生说,如果不把结打得大一点,就容易脱落。有的学生说,串联时彩球拉线要拉直,否则就会松散。有的学生说,要做好一个涤纶彩球还挺不容易。通过实践,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在小学劳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小学劳动课堂,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学会劳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术,形成优良的劳动品格。

参考文献:

[1]胡友永.项目式学习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开心农场”的建设和实践为例[J].教育家,2020(33):60.

[2]朱庆森.“以劳树德增智益美”: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2(32):47-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