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究

作者: 尚琼

摘   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学科教育既是学科思政的重要实践,也是当前的大势所趋。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师要立足课堂主阵地,充分挖掘音乐课程中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素材,完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音乐课堂   思政教育   实践研究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培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牢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是全面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路径。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讲深、讲透、讲活思政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从而达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挖掘音乐课程内容,强化思政教育价值

(一)音乐+思政,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思政教育的主旨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在音乐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认真钻研,立足时代要求,围绕教材内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要做到“因事而化”,将鲜活生动的实践作为教学资源,寓理于事。一是“当下之事”,要引导学生关注正在发展的热点事态,从当下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提炼思政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国情、报国志。二是“身边之事”,要引导学生结合地方党史,聚焦地方党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音乐+思政,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思政教育要着眼于对学生“大情怀”的培养,教师就要思考如何从“小”细节入手去打动学生。例如,在教学《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是冼星海作曲,以诗人光未然写的长诗《黄河吟》为歌词的合唱套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歌词、身体律动、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情感,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音乐+思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音乐课程中有许多民族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我国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乐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将各民族的不同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历史、地理相结合,深度挖掘本土音乐资源,有目的、有规划地带领学生欣赏本土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不同作品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将传统音乐文化全方位、多维度地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是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径。

二、创新音乐教学手段,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一)结合歌曲,演绎思政主题

在学科思政教育理念下,教师要深度挖掘音乐教材中的红色经典歌曲,结合歌曲内容,创新音乐教学手段,演绎思政教育主题。例如,《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饱含爱国情感。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用流畅的旋律和比喻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的亲密关系;第二乐段激情迸发,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烈情感。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并区分乐段。在学习歌曲主歌部分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轮唱。副歌部分可以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放声歌唱,从而更好地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可以进行拓展性教学,让学生观看影片《上甘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沉浸式”音乐体验,让音乐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聆听和演唱,而是带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歌曲中凝聚的奋进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巧用律动,强化思政主题

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能不断促进身体、听觉、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律动教学,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艺术的感受,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例如,在教学《爱我中华》时,教师可以紧扣民族团结这个主题,根据歌曲欢快的情绪,将演唱与律动教学互相结合,让学生边唱边拍打节奏;还可以带领学生创编具有不同少数民族特点的舞蹈动作,以篝火晚会的形式,让学生围成圆圈一起律动,从而更好地体会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三)创编歌词,凝练思政主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对歌词进行自主创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凝练作品的人文内涵。例如,《西风的话》这首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与西风的亲切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歌词。比如,可以把“去年我回去”中的“我”改成“你”,将第一句歌词变成“去年你回来,我们刚穿新棉袄”,让学生从第一人称视角感受歌曲的情感,《西风的话》就变成了“与西风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轮唱,这样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就好像在与“西风”进行交流,让学生能深入体会歌曲的内涵。

三、强化音乐实践活动,拓展思政育人阵地

(一)善用历史资源,融合“有根有魂”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资源,收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红色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将红色歌曲与党史教育有机融合,创编集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音乐思政教育课程。这种用音乐讲述党史、用艺术语言讲述红色文化的方式,能打造有声有色、寓教于“乐”的音乐党史教育课堂,拓展思政育人阵地,提高学科思政教育质量。

(二)善用社会实践,融合“有声有色”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挖掘红色歌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组织校园红歌赛、红色大课间等活动,用一首首激昂的红色歌曲,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在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邀请地方剧团到学校进行演出,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音乐是表达,思想是引领、是底色。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是学科思政教育的重要路径。音乐教师要在强化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功能一致性的同时,牢牢把握音乐学科的特点,开展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思政教育。只有在音乐课程中充分挖掘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政元素,才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