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探究
作者: 蔡浩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它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路径、新范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深度加工、丰富变式、引导评价等方式,深化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这种物理“体验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体验式”教学 教学探索
初中物理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采用“灌输式”“告诉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促进学生物理认知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整体效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的具身认知,让学生对物理学科形成一种整体性、全面性的把握,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探索、善于探索。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雨后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那为什么下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呢?晴朗的天气为什么没有彩虹?出现彩虹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与学生一起做“三棱镜”的实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体验、认识。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认识到,光经过多次折射之后,就会发生“色散”现象,而“色散”的本质就是各种不同频率的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的。有了对光的色散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自主解释雨后的天空中出现彩虹现象的原因。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深度加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体验式”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经历与体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从而深刻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实现经验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提升学生的“体验感”。
例如,在教学“滑轮”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从杠杆的视角来认识定滑轮、动滑轮。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将滑轮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变形的“杠杆”,重点引导学生寻找滑轮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等。通过这样一种联想,学生能连接新旧知识,逐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了解动滑轮、定滑轮的本质。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就能根据省力费力相关要求,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实现从已有知识经验到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三、丰富变式,发展学生的“体验感”
“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在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相关的“变式”手段变化物理现象,让学生发现“变中不变”的物理学本质,发展学生的“体验感”。变式与结构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借助变式教学,学生能建构物理学科知识结构,感受物理知识的整体性,从而学会从物理的角度探究现实世界。
例如,“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光学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分析方法是画光路图,教师通常采用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理解与记忆“凸透镜成像”的现象与本质。区别于通常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做“对比性实验”。如果采用相同的透镜,那么透镜的焦距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需要改变物体的距离,就能记录成像的距离。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测量焦距、物距、相距,引导学生将物距与一倍焦距、两倍焦距进行比较。学生通过不断变化物距,能探寻相距的变化规律,并观察成像的特征。这种变式的物理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总结相关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而能逐步认识到凸透镜成像的本质。
丰富的变式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支撑,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方式和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采用实验变式,还可以采用问题变式、条件变式、任务变式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体验感”。
四、引导评价,深化学生的“体验感”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是为了证明、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评价不是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进行简单的“是非”“好坏”“对错”的评价,而是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展开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物理学习。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电路”时,教师不应过度介入学生的实验过程,应当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尝试,通过对不同电路的断电、供电等,引导学生发现电路的特点,逐步建构“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相关概念。这样一种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机械地讲授、灌输,而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果。在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等进行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总结、发现、反思,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创设交流、分享的平台,给学生展示、分享、交流的机会,并且将这个过程作为检验学生物理思考与探究的一种方式,不仅要发挥评价的驱动功能,也要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探究过程中,充分彰显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过程性的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感受,还能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物理“体验式”教学,深化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创造,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高效的物理“体验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实现跨越式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梦.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111,121.
[2]吴龙金.体验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