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生成,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作者: 王育青

摘   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课堂生成是隐性的课程资源,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小妙方”。尤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课堂生成资源,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社会的角度出发,有效运用课堂生成,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关键词:课堂生成   课程资源   道德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习活动深度发生,教师必须保持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尤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堂教学内容往往聚焦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生成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容易产生我们始料未及的课堂生成资源,因此教师要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帮助学生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一、“课堂生成”的概念

简而言之,“课堂生成”就是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着课堂中的体验、讨论、交流而产生的,且能推动教学目标完成的一些动态事件。课堂生成是相对于课堂预设而言的,它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学习者个性化建构的成分,关注学习者在相互交流中的当下感受和表现。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抓住课堂生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素养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认知。要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体验、感悟、交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当“思维火花”闪现时,课堂的生成资源就会喷涌而出,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次升国旗时,你心里在想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抗疫英雄,要不是他们流血流汗,我们就不能平平安安地坐在教室里。”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电影《长津湖》里的英雄,他们为了新中国牺牲了生命。”学生侃侃而谈,笔者惊叹于二年级的学生竟然如此关注现实生活,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这样的课堂生成,不正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时机吗?

二、课堂生成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中的作用

(一)实现在生活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探究式”教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实现“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地发展、改造和推进”,慢慢建构起新的“道德之知”。学生在课堂讨论交流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观点及新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笔者先后开展了5次现场排队比赛,每一次比赛后,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观察、实践、讨论中明晰如何才能安全又快捷地排好队。

(二)实现开放性意义建构

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放性决定了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一课时,有的学生因为胆子小不敢挑战,而有的学生敢于大胆挑战,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教师应该理解。课堂教学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的过程。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选择信息、建构信息,这对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实现学生的当下发展

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事件与从环境中接收的信息是有差异的,这就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的生成资源有利于学生解决认知冲突,从而实现当下的道德素养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拔出本组的“静音小组长”。有的小组成员分歧很大,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会引发他们对自己平时行为的反思。最后,学生采用了猜拳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教会了他们如何统一思想。

三、有效促进课堂生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学生真实的想法会带来丰富的课堂生成资源,教师要促进课堂生成的产生,让生成性教学资源成为高效课堂的点缀和动力。

(一)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比较简洁,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生个体的道德素养做到了然于心。在教学时,教师还要结合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预判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当课堂生成出现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学生道德成长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处理好课堂生成的情况,顺利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时,笔者组织全班讨论:“学校的公物有哪些?大家应该如何保护公物?”对此,笔者还提前拍好了照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保护公物展开讨论,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二)要真诚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只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才能自由地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当课堂生成出现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一米线”的作用,大家各抒己见,给出了自身对“一米线”作用的理解,笔者也对学生给予了肯定。至此,笔者的耐心引导让课堂生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要准确判断有价值的课堂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注意聆听,收集对教学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尤其是面对学生充满童趣的问题时,教师要在有效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判定这一生成性资源对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或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否有价值。如果有价值,教师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交流,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反思,以实现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时,笔者组织全班学生交流:“你玩过哪些游戏?这些游戏是怎么玩的?”很多学生提到“木头人”“丢手绢”等游戏,并交流了游戏感想,笔者也表示了肯定:“我们应多玩一些能够增长智慧、锻炼身体的游戏。”

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教师要关注儿童道德成长的三个领域,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关注儿童与自我,让道德素养在自省中得到发展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的道德素养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出来。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时,甲同学和乙同学被同伴指出经常在早读课时大声喧哗,影响大家的学习。面对指责,甲同学站起来认错,乙同学则泪流满面,甚是委屈。

在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中,笔者没有想到乙同学会当堂大哭。面对此课堂生成,笔者意识到这是引导学生修正自我行为的良好时机。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在讨论“语言文明”时,丙同学主动举手,站起来说:“我说过脏话,以后我会注意改正的。”此时,停止了哭泣的乙同学慢慢站了起来说:“我有时候也会说脏话,以后再也不说了。”笔者立马竖起大拇指:“为你的勇敢点赞!”乙同学开心地坐下了,笔者感受到了他的释然。

(二)关注儿童与他人,营造高效的德育课堂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自主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学生的道德成长也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时,笔者给出了一个案例:王老师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面对A同学受伤一事,没有给予安慰,A同学感到很伤心。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这个案例:“王老师做得对吗?A同学到底为何受伤?”有的学生说:“王老师当时应该立刻处理这件事,找到让A同学受伤的学生,并让他给A同学道歉。”有的学生说:“当时正在上课,王老师不用专门为了A同学停下讲课,可以课后再解决这件事。”还有的学生说:“王老师在课前已经提醒过要注意安全, A同学没有重视王老师的提醒,A同学自己也有责任。 ”

在这样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中,笔者通过鼓励学生谈感受、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要遵照老师的教导,关注自身的安全,理解老师的心情。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培养出道德素养高的儿童。

(三)关注儿童与社会,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儿童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有效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假期有收获》时,有的学生说:“我假期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九华山拜佛,保佑全家人平安!”笔者意识到,这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契机,于是引导大家讨论:“同学们,平安和快乐应如何获得?如果一个人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谁会保佑他平安通过?在疫情期间,是谁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要想平平安安,一是要有安全意识,二是要遵守交通规则,三是要有保护自我的能力,四是要感恩真正保护我们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了修正。除此之外,学生还交流了很多假期有意义的事件,如看望长辈、游览著名景点、登山锻炼身体……学生能明白哪些活动是有意义的。

总之,抓住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用儿童的眼光、思想去欣赏、感受、分析。教师只有遵循学科特点,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真正用心、用情,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卫玲.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生成[J].安徽教育科研,2021(7):56-57.

[2]程晓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名师在线,2019(19):20-21.

[3]王佩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J].新教师,2018(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