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生活场域”,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作者: 朱振娟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基点,打通学科关节、拓展学科边界,建构“泛空间”、引导“全实践”、吸纳“广资源”,从而重塑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场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场域 “育人方式”变革
育人方式的本质就是“怎样培养人”,“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当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焦点、重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就是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尊重育人规律及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泛空间:重塑“生活场域”根基
重塑学生的“生活场域”,首先就是要建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泛空间”。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将学生的学习场域锁定在课堂,其学习模式、学习空间布局较为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
重塑“生活场域”,建构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泛空间”,有助于拓展、延伸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在基于“泛空间”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超越教材,走向一种广阔的境界。场域的扩大,从根本上推动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
“泛空间”就是要连接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有形课堂(课堂)”与“无形课堂(生活)”,连接教师的“有痕教育”与学生的“无痕成长”,通过“有限资源”触发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的“无限可能”。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时,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引导学生回顾、畅想、预设,而应当以“周末的精彩生活”作为主线、脉络,引导学生深入研讨、实践,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直面自我,深入思考并交流教材中的问题。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期盼,鼓励学生畅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去经历、体验多样化的生活。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周末主动地探望长辈,或者参加志愿活动,或者尝试做饭,等等。这样的教学能够开辟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对生活产生丰富的感受与体验。
引导、鼓励学生开辟生活空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自主性等。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的丰富生活开辟道路。营造“泛空间”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场域,不是让道德与法治学习束缚学生,而是要让道德与法治学习“解放”学生。重塑学生的“生活场域”,能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
二、全实践:重塑“生活场域”核心
为了重塑“生活场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展开积极的实践活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往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知识取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塑“生活场域”,就是要从传统的“知识取向”转向“素养取向”。“素养取向”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基于“生活场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是一种“全实践”(包括全人性实践、全程性实践、全方位实践等多种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全实践”就是指“学生的整体性、具身性的活动”。
“全实践”要求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要动手做。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很多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对学生进行机械、枯燥、盲目的说教,强调“该做”“要做”的内容、技巧等。而事实上,这一课的教学应当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建构一个生活化的“跨界课堂”。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单一的,编排往往是线性的,而学生的生活却是立体的、具有综合性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见知”,更要“见情”“见行”。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劳动实践,更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实践、社区劳动实践。在引导学生“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记录,从而让学生的实践“留痕”。当然,“留痕”不是目的,而是促使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催化剂”。不仅如此,笔者甚至借助网络,与劳动中的学生现场连线、对话,适度介入学生的实践场域,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进行指导。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中,教师要“重心重身”,而不能“抑身扬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让实践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全身心”的实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秉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全实践”,重塑“生活场域”的核心。“全实践”是一种“知情意,行融合”的实践,是一种身心和谐、统一的实践。“全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能增长学生的实践智慧,丰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精神,润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命。
三、广资源:重塑“生活场域”保障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活实践框架,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多种资源协同育人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自带引力、触手可及的学习场景。教师可以直接撷取教材中的相关课程资源,也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延伸和拓展,还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创新、创造。“广资源”是重塑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场域”的保障。
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网络媒体资源等。教师要丰富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坚持协同育人的方针、原则。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家乡的物产我来夸”。为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笔者将学生的学习前置,让学生在课前去了解、搜集家乡的物产。这样的社会化调查、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询问家中的老人、上网查阅资料、发动社区调查、观看家乡的纪录片等,了解了自己家乡丰富的物产。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对收集的生活化素材进行研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家乡物产的调查、介绍,学生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地域性文化,“生活场域”变得更丰富、更扎实。
“广资源”是重塑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场域”的根本性保障。没有丰富的资源,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就是“空壳化”的;没有丰富的资源,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实践就会陷入一种力不从心的境地。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外延是生活。道德与法治学习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而且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实践”。从“知识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转向“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学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霄,吴君.谈谈职业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遥控指挥”的艺术[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7):163,210.
[2]于清信.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8):149-151.
[3]沈玉华.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学园,2023,16(22):57-60.
[4]戴家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智力,2023(21):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