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节日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

作者: 蒋爱琴

摘   要:我国节日,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精神。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而言,每一个节日都是重要的时间印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生成意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铭记这些中华传统节日,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节日资源   课程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留传下来很多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现代节日。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其产生和存在都有一定的必然性,都有着各自的来历与风俗,都蕴含了我国人民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的优良品德。对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笔者巧用节日资源,开展节日主题课程活动,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

一、根据幼儿需要,寻找恰当的节日点

(一)了解其来源

我国的节日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节日资源都可以拿来用。教师要想发挥节日资源的教育作用,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了解各种节日的来源及内涵,只有对我国节日文化了如指掌,才能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筛选出最适合幼儿的节日资源,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比如,清明节是人文节日与自然节气合二为一的一个节日,既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追思与缅怀,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恩。又如,端午节从对龙图腾的祭祀到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鲜明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以及对爱国仁人志士的敬仰,说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懂得家国一体的道理。再如,中秋节以月圆的意象指向人们对团圆的祈愿,体现的是我国人民对“天地人和”的追求。

(二)挖掘其内容

通过对众多节日的调查,笔者发现很多节日背后的文化,展现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良善的价值期许、鲜明的红色文化。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在传统节日中,笔者筛选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这六个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对幼儿开展相关的传统节日教育,如“红红火火的春节”“月圆人更圆”“关爱老人”等节日课程;在现代节日中,笔者利用“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日时点,开展“爱党爱国”教育,让红色基因根植在幼儿的心中。

(三)探究其发展

根据不同的节日内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开展节日活动时,笔者的侧重点、挖掘点有所不同。比如,开展春节活动时,小班幼儿重在对节日的感知,感知春节的“红火”“热闹”“喜庆”;中班幼儿重在对节日的参与,如参与年货的采买、拜年的习俗等;大班幼儿重在对节日的理解,如从家家户户采买年货中,从外出的人们回家吃年夜饭中,理解春节的意义以及人们对春节的期盼、对春节的重视。又如,清明节的常规活动是幼儿在家长或教师的带领下,参加祭祖、扫墓等活动。对此,笔者丰富活动内容,帮助幼儿了解清明节既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可以开展冷餐会,讲述历史人物介子推的故事。再如,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古诗《清明》,了解节气与我国农耕文化的关系;或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踏青、放风筝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或让幼儿参与家庭祭祖、烈士陵园扫墓,通过制作花圈,听英雄的故事,激发幼儿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开展多元活动,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在环境创设中传递文化气息

“节日中的仪式,每年不断重复着既定的内容。其程式化的仪式表演,支撑着节日的有序进行,传递着社会和历史的集体记忆,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节日仪式或庄严肃穆、或唯美温馨、或生活气息浓郁,多种多样的节日仪式将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出来,取得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我国重大的节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时机,开展了“红彤彤的年”的主题活动,从创设幼儿园大环境入手,在走廊上挂上中国结、大红灯笼;在门窗上贴上幼儿剪出的大红窗花、年画;在活动室的主题墙上,展示幼儿制作的新年心愿卡;在美工区的展示架上,展示幼儿用彩泥制作的馒头、水饺、年夜饭等,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强化了幼儿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幼儿的爱国情感。

(二)在集体教育中提升道德品质

在每一个节日的节点,笔者会定期开展集体教育活动。比如,在春节组织幼儿开展综合活动“欢欢喜喜迎新年”;在重阳节邀请爷爷奶奶到幼儿园来参加“老少大联欢”;在中秋节组织幼儿集体欣赏《嫦娥奔月》的故事,学唱《爷爷为我打月饼》等歌曲。

(三)在区域游戏中增进情感体验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大量的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将节日场景迁移到区域游戏中。比如,在“红彤彤的年”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练习剪窗花,学编中国结;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让幼儿模仿“拜年”的场景,说拜年的祝福语。游戏的过程,既让幼儿了解了“春节”的民俗特征,又让幼儿习得了文明礼仪。

三、开展“生活式”教育工作

节日既来源于生活,又依托生活而存在。在节日活动主题教育中,笔者借用家庭教育阵地,开展“生活式”教育工作。比如,在开展清明节主题活动时,笔者让幼儿参与家庭祭祖、扫墓等特殊场景下的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迁移到幼儿园中的,必须有家长陪同幼儿全程参与,所以家长对幼儿的指导、陪伴及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整个活动,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制作清明节的特殊食物“青团”,家长也可以给幼儿讲述这些风俗习惯的来历。这样的节日教育才是完整的,能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尊敬先祖、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再如,针对“重阳节”提倡的“敬老爱老”的主题,在幼儿园开展集体活动时,笔者组织幼儿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四、强化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

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幼儿容易受到同伴和榜样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在重阳节的活动中,笔者组织幼儿开展“讲讲我家的故事”“晒晒我家的照片”“听爷爷奶奶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幼儿在班级层面开展“敬老爱老小达人”评比活动,通过自我介绍、同伴推荐等方式评选出幼儿心中的榜样,激发其他幼儿学习榜样的热情。

(二)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形成初步的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对此,笔者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强化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之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笔者特别强调过程管理,使之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长此以往地坚持,就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自信。

总之,巧用节日资源,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与课程有效融合,不仅能深挖节日本身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还能在活动中增进幼儿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肖琴.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船山学刊,2009(1):107-110.

[2]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28(3):5-10.

[3]邓菁.浅析中国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领导科学论坛,2018(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