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幼儿思维品质发展的主题课程构建
作者: 王霞摘 要: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在主题课程的构建中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课程 幼儿教育 思维品质 构建策略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主题课程,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和乐趣,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主题课程,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通过主题课程的构建来推动幼儿思维品质的发展,这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幼儿的年龄较小,在日常学习和游戏中会出现走神的情况,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些主题课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爱上学习,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出的疑问,并以这些疑问为出发点,让幼儿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个关于动物的主题课程,帮助幼儿学习有关动物的知识,激发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主题课程,做课堂的“小主人”。对此,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广泛征求幼儿的意见,看看他们对哪些动物感兴趣。在调查中,教师发现,幼儿虽然对于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往往只能够辨认这些动物的外形和叫声。这时候,有一些幼儿表示,自己对鱼类非常感兴趣,家里的鱼缸里也有各种各样的观赏鱼,有一些观赏鱼连父母都不了解。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有关鱼的动物主题课程,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海洋馆之旅”的主题课程中:“这节课,我带大家一起参观海洋馆好吗?”班级里的幼儿都非常开心。初到“海洋馆”,教师可以带着幼儿一起去数一数海洋馆里都有什么,并将提前准备好的鱼类图片贴在黑板上。看了这些图片,幼儿纷纷问教师:“这条黄色的是什么鱼?”“这条蓝色的是什么鱼?”幼儿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进入第二个环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印象,选择最想了解的一条鱼,动手画一画鱼的形状和颜色。幼儿纷纷拿起画笔,加入绘画活动,班级教学氛围变得非常好。当幼儿动手画出自己喜欢的鱼之后,教师可以为幼儿介绍这些不同品种的鱼。此时,幼儿就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鱼了。
通过这个主题课程,幼儿了解了更多关于鱼的知识,认识了更多种类的鱼,同时开阔了视野,知道了有些鱼只在海洋里生活,有些鱼是食肉动物……与此同时,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变得更加热爱大自然了。
二、基于主题课程,增强幼儿的探究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通过主题课程的构建,推动幼儿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幼儿的探究意识,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主题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手做实验的环节,让幼儿在小小的实验中获得成就感,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不时进行教学创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幼儿的年龄较小,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在发现这一现象之后,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制定相应的主题课程。
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一起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参与做实验的过程。幼儿阶段所学的科学知识一般都和生活现象息息相关,教学科学知识的目的也是让幼儿多了解生活常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展示出实验有趣的一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实验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让幼儿更容易接受。
再如,在带领幼儿一起学习“物体的移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幼儿准备相应的道具,如积木、木棍等。积木可以是不同形状的,如球、长方体、正方体等。这些道具能够引导幼儿认识“物体是如何移动的”。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幼儿进入实验,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学习和探究氛围。随后,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操作道具,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分别从斜坡上放下,并让幼儿仔细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长方体的积木在移动一段距离之后就停止了,而球形的积木却一直滚到了教室的另一头。此时,有的幼儿说:“这个球形的积木滚得好远啊!”“为什么长方体形状的积木只移动了一点点距离呢?”针对幼儿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将自己手中的道具也从斜坡上放下,或自己用手在地上用力推一下。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球形积木移动的距离最远,这就达到了此节课的教学目的,即让幼儿对物体的形状和移动速度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
通过这个主题课程,幼儿了解了与“物体的移动”相关的知识,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都想要自己动手试一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基于主题课程,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指在不同情境中,能够通过自身的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好的思维品质主要包含了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批判性、逻辑性等。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通过主题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思考,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思维能力。
例如,幼儿普遍对小动物有着强烈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制定“为动物搭建小房子”的系列主题课程。在主题课程中,幼儿要自主选择材料,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搭建动物的“小房子”。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幼儿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在主题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幼儿为了解决问题,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实践操作,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总之,在幼儿主题课程中,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主题课程的构建中,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得幼儿能够收获更多知识,获得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艳.反思四步骤在游戏分享环节中培养幼儿思维品质的作用与分析[J].考试周刊,2021(97):160-162.
[2]张玲.浅谈如何在课程游戏环境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研究,2020(21):103-104.
[3]张燕.创设趣味数学活动,提高幼儿思维品质[J].文理导航(中旬),20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