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信息技术高阶思维的课堂深度教学

作者: 孙克坚

摘   要:思维既是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核,也是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挖掘资源、适度追问,进而引发、拓宽、延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因此,“思维型课堂”应成为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殿堂,成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维型课堂”   情境创设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思维本位”,积极建构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型课堂”。实践证明,建构“思维型课堂”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走向深入。

一、 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从而唤醒学生已知的信息技术知识,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可以说,情境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母体”与“中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机械、枯燥地讲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创设情境,才能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望而却步”的学习心理,让学生产生“惊奇之心”。

比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8年级《程序中的循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导入学生生活中的“灯光秀”,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感知到不同的灯光效果都可以借助程序控制来实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在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如何让一串灯依次闪烁,并引入本课教学内容“for循环”。当学生完成了一串灯依次闪烁之后,笔者启发学生“如何实现灯光的跳跃闪烁效果”,借助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当学生通过相关的操作实现目标之后,会油然而生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情境不仅能导入新课,还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连接自己的生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信息技术学科程序中循环结构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教师只有创设相关的情境,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寓于情境之中,才能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 挖掘资源,开阔学生的信息技术视野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服务者,要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地挖掘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助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就会受到禁锢。而如果教师能以教材知识为载体、为“引子”,引导学生挖掘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就能拓宽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信息技术视野。

实践证明,教师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让学生对相关的信息技术问题展开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时,首先,笔者要求学生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主题图片、文字等,然后以WPS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出来(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很多教师往往采用“放养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简单地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图片、文字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盲目地、海量地下载资料,最后制作成的WPS演示文稿也非常普通)。其次,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在主题的帮助下利用互联网下载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积极的、适度的引导与启发,如从“问题”“现象”“原因”“过程”“效果”“评价”等方面去考虑。当学生有了相应的指导,就能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建构一个围绕主题展开的“小故事”,就会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网络上下载资料。最后,围绕主题以及笔者的“友情提示”,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协作,从WPS演示文稿的版面设计、主色调、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与研发。

通过上述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挖掘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挖掘,而是要在一定的主题、任务的引导与驱动下展开。只有这样,学生的资源挖掘才会有方向、有目的、有成效。当学生有了主题与任务后,再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的资源挖掘,能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单线思维。

三、 适度追问,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还要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想象,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朝深处迈进。因此,教师要善于追问,既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成果,又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问题”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发动机”,当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才会向纵深处拓展与延伸。

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相关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惯性、思维的障碍,给学生渗透、融入相关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与思想,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都比较熟悉,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WPS演示”软件了解得比较多,也应用得比较多。对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渗透、融入相关的“WPS表格”小技巧,并及时跟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审视,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如追问学生“如何快速拆分和合并单元格”“如何自动标颜色”“如何快速求和”等。这样一种追问,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有一种“柳暗花明”之感。追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能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问题”能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记忆与理解。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设置问题、应用问题,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追问。通过追问,学生能不断产生新方法、新策略、新路径、新思想。对初中生来说,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在于模仿,还在于不断地创新。针对信息技术学习,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重复相关的操作,而是要培育学生的建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建构“思维型课堂”,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营造积极的“非指导性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信息技术学习;教师要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与交往,让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彼此碰撞,以此增强学生信息技术思维的有效性;教师要建立智慧的教育理念,将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放到突出的位置上。

信息技术思维是初中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核,发展、优化、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然之举。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观与方法中走出来,通过创设情境、挖掘资源、适度追问等策略,发散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把构建“思维型课堂”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首要任务,使之成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周万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0(18):122,124.

[2]李振杰.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5):53-56.

[3]李昕悦.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板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