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葛辉摘 要:审美能力是学生学习美术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是美育的基础学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素材,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引领学生的审美创造,使学生敏锐地发现美、洞察美和理解美。
关键词: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 教学实践
“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首要价值。审美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美术是一种以视觉体验为主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敏锐地发现美、洞察美和理解美。
一、 拨动情感之弦,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审美兴趣既是一种审美态度,也是一种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要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一)情境“激趣”
情境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形象的场景,不仅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生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快乐的回忆”是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课,因此,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回忆,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美好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观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多媒体“激趣”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主要依靠语言描述、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低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教学手段和方式越发丰富。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将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能让审美对象更具美感和动感,使美术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绘画软件等,将文字、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白雪公主》《格列佛游记》的视频片段。生动有趣的动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知,让学生初步体会了人物的对比手法。
二、 重视美术欣赏,助力学生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审美能力,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发现和接受美的能力,是感官对审美对象的直觉、注意、判断、理解等综合能力的表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丰富学生的欣赏素材,助力学生的审美感知。
(一)筛选优秀作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审美对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感知,精美、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学生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筛选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素材,拓宽学生的审美视域,让学生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要选择内容健康、形式感强、色彩明亮、不同流派的名人精品。例如,《漫画欣赏》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欣赏优秀的漫画作品,了解漫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了许多优秀的漫画作品。比如,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类漫画“上行下效”;针对现实社会现象的讽刺类漫画“上下左右”;学生熟悉的“三毛爱科学”连环漫画等。通过漫画欣赏,学生有了充分的审美感知经验,认识了漫画所采用的夸张、比喻等手法。
(二)组织学生多维度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
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学生发现、感受美的特征、意义与作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判断、概括和理解的能力。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并非单纯的观赏活动,学生还要学会辨别美丑,要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欣赏与感知,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史的角度去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挖掘与美术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去欣赏、观察和感知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肌理等特点。例如,在教学《漫画欣赏》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画面构图、表现手法、寓意思想、价值功能等维度进行欣赏,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漫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三、 打开心灵窗口,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
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要教会学生观察之外,还要解放学生的大脑,教会学生思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引导学生用心感悟。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讨论、比较的过程中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化平凡为神奇》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塑料瓶大变身”活动。首先,笔者出示了一个空塑料瓶,让学生观察塑料瓶,根据塑料瓶的特点展开想象,思考问题:“塑料瓶可以变成什么?”其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提问:“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改造塑料瓶?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探究各种材料的运用方法。最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寻找适当的材料,将塑料瓶进行“大变身”。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想象能力。
四、 搭建实践平台,引领学生的审美创造
艺术贵在创造,审美创造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审美创造是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是一种实践体验与创新的过程。美术实践创造活动形式多样,如绘画中的刮纸画、色粉画等,手工制作中的编织、泥塑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实践的平台,给学生提供美术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开展审美创造活动,提升审美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化平凡为神奇》一课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对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欣赏,欣赏画家的作品,感受废旧物品经过创意改造后的神奇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开拓创作思路,进行创意设计,利用废旧材料,化平凡为神奇,创作出新的作品。
总之,审美能力是学生学习美术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是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助力学生的审美感知,放飞学生的审美想象,引领学生的审美创造,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月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23(8):61-63.
[2]宋雨桐.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J].教育界,2023(9):68-70.
[3]吴瑄.融入艺术 陶冶情操: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3(5):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