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践

作者: 张小维

摘   要: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就是将游戏的元素融入活动课程中,通过有趣且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在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整体谋划、资源支持、积极反馈,来建构“游戏化”课程、实施“游戏化”课程、评价“游戏化”课程。高效的“游戏化”课程,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快乐,还能让幼儿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化”课程   课程实践

游戏既是幼儿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是幼儿的生活方式。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学习,游戏活动让幼儿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有必要建构“游戏化”课程,让幼儿教育回归本质、回归幼儿生活、回归幼儿需要、回归幼儿发展,促使幼儿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 整体谋划:建构“游戏化”课程

“游戏化”课程不是让幼儿简单地开展游戏活动,而是要将游戏的元素、因子渗透到幼儿课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实践。为此,教师要站在幼儿生命成长的视角,整体谋划,建构幼儿“游戏化”课程,让幼儿“游戏化”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生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例如,笔者从以下三个维度建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一是本土性游戏课程;二是民族性游戏课程;三是世界性游戏课程。这样一种游戏课程的架构,将“游戏化”课程资源、素材的发掘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拓展,能开阔幼儿的文化视野,延伸幼儿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游戏板块设置中,笔者在“大板块”的游戏课程下,还细分了许多的“子目录”“子菜单”。比如,在民族性游戏课程的建构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建构:一是“民族亲子游戏活动”,二是“民族达人游戏活动”,三是“民族创意游戏活动”,四是“民族联谊游戏活动”。游戏化课程的整体谋划与建构,不仅要从幼儿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还要立足于幼儿的具体学情,从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方向性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此外,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整体谋划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的经验、生活;另一方面要注重游戏活动课程内容的统整,立足于幼儿的生命实践活动,秉持“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的育人理念,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资源支持:实施“游戏化”课程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写在“文本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幼儿的课程实践中,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在构建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化”课程的实践,让幼儿在游戏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课程资源、课程素材等方面支持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展开,提高“游戏化”课程的实效性。

例如,在春节来临之际,笔者因时制宜,围绕春节的传统习俗建构了“游戏化”课程。在课程活动中,幼儿可以参与放鞭炮、画年画、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等游戏活动。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深入感受生活,体会“年的味道”,还能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这个“游戏化”课程活动包含了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传承春节文化,幼儿不仅能感受春节的文化底蕴,还能感受、体验到一种“家的温暖”。在幼儿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主动介入幼儿的实践过程,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游戏化”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程内容以趣味性的游戏来“包装”,让幼儿以“玩”“创”“学”“做”等形式展开学习。这种课程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掘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幼儿准备一些游戏工具、素材等,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提升“游戏化”课程实践的整体效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另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大胆实践、探究,让“游戏化”课程成为开放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三、 积极反馈:评价“游戏化”课程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结合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反馈。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幼儿生命发展、成长的高度和视角着眼,强化幼儿“游戏化”课程的管理。同时,要坚持幼儿素养发展、生命发展的导向,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进行优化,提高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整体效能。

对于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而言,评价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首先,教师要构建多元的评价机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特质等展开评价,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活动观、生命观等。其次,教师要丰富游戏资源库,不断拓展幼儿“游戏化”课程实践的时空,赋予幼儿实践的自主权利,让幼儿敢于游戏、善于游戏、乐于游戏,让游戏融入幼儿的活动中,让幼儿的活动处处闪现游戏精神。再次,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幼儿家长的育人作用,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构、实施、反馈、评价中来,为幼儿的游戏化课程实践蓄足动力、动能。最后,教师要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考量幼儿的游戏环节,全方位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充分发掘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在幼儿游戏化课程实践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舞台导演”转变为“幕后观察”,让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评价回归幼儿的发展。

“游戏化”课程评价是“游戏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从传统评价的“一言堂”中走出来,让幼儿的游戏课程评价成为“群言堂”的评价。为了让评价更具有说服力,教师还可以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借助于手机、摄影机等,将幼儿的游戏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借助于直观、生动的游戏活动记录,让幼儿能分析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与行为,从而进行自主评价,让幼儿科学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促使幼儿进行反思与调整,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化课程,关键是将游戏的文化、游戏的精神等融入课程中,设计具有综合性的课程游戏活动。这种“游戏化”课程,不仅能让幼儿享受到活动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幼儿感受、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与生命的价值,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幼儿园主题活动下游戏化课程模式的构建[J].文科爱好者,2023(2):217-219.

[2]翟天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J].学园,2023,16(26):90-92.

[3]刘海燕.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9):173-175.

[4]刘晓菲.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意蕴、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Z2):124-126.

[5]周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