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农村幼儿生态体验教育的探索
作者: 卢礼琴摘 要:生态体验教育是建立在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精神基础之上的,它能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假体验”的学习形式,让幼儿实现真游戏、真体验、真学习。本文就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农村幼儿生态体验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营造良性的、动态的、共生的育人系统,让幼儿基于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幼儿 生态体验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课程游戏化教育思想的开发,让许多教师都开始为集体活动增色,试图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拥有一个愉悦的童年。然而,通过观察现阶段的幼儿集体活动,我们能够发现,许多教师过度介入幼儿的学习过程,导致幼儿缺少自主体验的机会,难以依靠亲身实践感知知识。基于这一背景,许多教育者提出了“生态体验教育”的模式,旨在鼓励幼儿主动探究有利资源,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发游戏、反复体验,从而有效改变过去“教师先示范,幼儿后模仿”的“假体验”模式,使幼儿在真游戏、真体验、真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一、放手体验,发现儿童
(一)鼓励自主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倡导教师对幼儿“放手”,引导幼儿多参与实践。在农村幼儿生态体验教育中,教师也应当“放手”,为幼儿创建自主探索的活动,使幼儿真正完成对知识的全面感受和理解,增强对知识的印象。通过这一过程,幼儿不仅能深化学习体验,也能正确把握学习方法,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秋天的螃蟹”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使用谜语为幼儿引入“螃蟹”这一活动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随后,教师为幼儿呈现螃蟹的模型,以及螃蟹的图片,并为幼儿创建“比一比,谁观察得更仔细”的游戏活动,请幼儿自主进行观察和探索。之后,幼儿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手中的螃蟹进行观察,积极地分析螃蟹的基本特征和结构。通过这一过程,幼儿能够对螃蟹的外部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师对幼儿放手,为幼儿呈现模型,请幼儿进行观察,能真正地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启学习之旅,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全面体验和理解,获取直接经验。
(二)提供合作机会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创建农村幼儿生态体验教育模式,教师能够发现,现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经验也相对匮乏,大多数幼儿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在限定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体验、感知和理解,导致许多幼儿白白浪费了学习的时间,难以收获学习的硕果。合作学习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互动、协作的机会,对此,在游戏化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妨为幼儿创建合作互动的平台,真正地“放手”,更好地让幼儿深入体验知识。
例如,在“奇妙的网”的科学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问幼儿:“生活中有哪些网状物品呢?”接着结合幼儿的回答,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判断。随后,教师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分析,立足互补的原则,搭建小组,为幼儿后续的探索、学习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竞技类游戏,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共同寻找身边的网状物品,并对找到的网状物品进行观察、分析。这样一来,幼儿就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增进对网状物品的了解。
幼儿的合作、互动,能弥补幼儿单独行动过程中的不足,使幼儿在团结协作中加快探索的进度。教师可以先观察幼儿的个性特点,再依据科学的原则进行合作小组的划分,从而推动游戏体验活动的落地。
二、解读行为,有效学习
(一)注重观察,发现不足
生态体验教育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退出活动,完全袖手旁观,相反,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更好地扮演自身的引导者角色,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行为,以便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和成长需求,从而在后续的活动中进行精准改进和完善。
例如,在“追逐阳光”的活动中,当教师为幼儿创建“探索阳光转化为热能”的学习活动,并引入“手拿放大镜在阳光下玩耍”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幼儿的反应。通过观察,教师发现有些幼儿会直视太阳,这样的行为对眼睛有伤害。此时,教师可以直接走上前纠正幼儿,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学习正确的做法,这样一来,幼儿就能有序完成游戏活动。
教师的观察和建议,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密切的观察,对幼儿进行精准指导,能有效改善活动的不足,使体验活动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基于回答,判断漏洞
在游戏化体验活动中,教师常常难以兼顾每一个幼儿,因此错失了许多教育良机。对此,教师应做好游戏活动的优化调整,让游戏活动为幼儿带来有益的成长养分。问答是良好的师幼互动机会,在游戏化体验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检验幼儿自主探究的效果,基于幼儿的回答抓住幼儿学习中的漏洞,以便精准调整活动。
例如,在“特殊的本领”的游戏化体验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基于“想象模拟”的游戏,自主探索不同动物的特殊本领,并引导幼儿了解一些发明创造与动物的特殊本领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完成探索后,教师可以提问:“小鸟有什么本领?蚕有什么本领?”以便根据幼儿的回答,发现幼儿在探索、体验过程中的不足。
教师利用问题搭建师幼之间的沟通桥梁,能发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精准安排后续的活动,以便幼儿置身于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地触及活动的教育真谛。
三、回应体验,生成活动
(一)引入导图,健全知识
在组织幼儿完成体验活动后,许多教师会匆匆结束幼儿的学习活动,致使幼儿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促进幼儿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妨为幼儿引入思维导图,请幼儿整理学习内容,以便幼儿真正地健全知识体系。
例如,在“玩沙土”的活动中,教师便可以为幼儿引入思维导图,请幼儿使用符号、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梳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也能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思维导图的引入,让体验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幼儿积极地反思学习过程,回顾学到的知识,从而有效健全知识体系,提高反思能力。
(二)搭建平台,鼓励展示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要捕捉活动的成果,强化幼儿的参与感,充分挖掘幼儿的学习成就,帮助幼儿树立学习信心。对此,教师不妨搭建平台,鼓励幼儿展示最终的活动成果。
例如,在“动物狂欢面具”的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不同动物的面部特征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裁剪等方式,完成动物面具的制作。之后,教师可以创设虚拟情境:“动物王国马上就要召开舞会了,你们准备好了吗?”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幼儿纷纷戴上面具加入“舞会”后,教师再请幼儿介绍自己的面具制作过程和灵感,以便幼儿直观呈现自己的活动成果,并欣赏他人的活动成果。
教师借助游戏化情境搭建平台,鼓励幼儿展示学习成果,能让幼儿全程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习体验,并通过活动生成新知识,提高学习探究的质量。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时,教师要主动摒弃过去的陈旧教学理念和方式,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具有趣味性的体验活动,使幼儿实现“真体验”“真学习”,让幼儿成为游戏化教学活动的“真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