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享扶风“一口香”
作者: 仇士鹏关中人有言:“老陕北就好一口面。三天不吃面,浑身不舒坦;十天不吃面,心慌乱打转。”面将关中人的一日三餐和生活串联、缝接了起来,而那顺滑的、有嚼劲的口感及酸香的味道,更是让生活溢出了舒爽的韵味。
扶风臊子面是所有面食中的佼佼者,一筷下肚,满口留香,就连风都要搀扶着才能前行,否则定会倔强地缠在面碗旁,流连忘返。
和岐山臊子面不同,扶风臊子面是不放辣子的。辣子气味过重,会“鸠占鹊巢”,遮挡、破坏汤与面本有的醇香。这倒也符合关中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性格特点,他们面冷心热,性格豪爽,义薄云天,不会因为争名夺利而坏了他人的“味道”。除此之外,扶风人做臊子面多是用来待客,自然要考虑客人的口味。以客为重,是辣子的牺牲,却也是对一碗面、一方人的成全。
正可谓,人生不过三大碗,一碗庆新生,一碗贺连理,一碗洒离别。在扶风,臊子面是红白喜事的印章,也是人们整个生命过程的见证。所有的祝福语都在汤中浮沉,等待人们的享用。
在吃扶风臊子面前,先要泼汤,让家中的灶王爷等六神享用,然后端到祖宗牌位前供奉,等到祭礼完成后才能动筷。这或许是另一种人生三大碗——一碗敬天地,一碗敬先祖,一碗敬亲朋。感恩这天地的造化与人世间的温情,让我们能够安享家和万事兴的幸福。可能生活也不过是一碗汤吧,尘世的情缘是其中的面,亲爱的黄土地便是汤,滋养了面,也让生活的余香更加馥郁、缱绻。
扶风臊子面的面汤是有讲究的,鸡汤最佳,肉汤次之,白水为末。那用时间和精力熬出的浓汤盛满了主人家的深情,随便一闻,客人的脸上都能晕开一抹欢笑。切一些黄花菜、黑木耳放进去,加上切块的煎鸡蛋与豆腐片,撒上葱花,碗中就有了丰收的金秋所应有的颜色,淡雅、原始、纯正、质朴,让人想起老家母亲的手艺,筷子轻轻一挑便是绵长的乡愁,湿润而温暖的香气向人们扑面而来。这样出水的面条,不但口感佳,而且味厚,让舌头一时间都忙不过来,不断地收割那个中滋味,乐此不疲。
扶风臊子面的面条是用上好的麦子制成的,历经八个月风雨的洗礼,积聚着乔山与渭河的灵气,它们颗粒饱满,又谦逊温润。用它们磨、压出的面,才能串起薄、筋、光、稀、香等赞词。臊子更是精挑细选,取自精心饲养了一年的黑猪身上的五花肉,肥瘦均匀,不腻不柴,让人赞不绝口。
父亲吃起扶风臊子面来,可谓是气势汹汹,就像饿狼扑食,风卷残云。吃完,父亲才问我:“这是什么面啊?”“这叫‘一口香’。”“不错,这名字够味儿。”我之前一直觉得“一口”过于夸张,毕竟我是喜欢一边吃,一边细品的,但看到父亲鲜有露出的贪婪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一口香”这个名字如此贴切。一口下去,风光无限。
就连风都拒绝不了这“一口香”的诱惑,更何况在风里的行客呢?在扶风,用一碗臊子面,就着淳朴的西府乡音,享用这原生态的关中风情,隐约间似乎时光都在身边轻轻地坐了下来,望着面碗,露出向往与留恋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