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穿越”的简体字

作者: 溟桥

会玩“穿越”的简体字0

2014年,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场普通书画展在网上引发了争议,主要矛盾点是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平幅中居然出现了简体字,有网友评论道:“书写简体字的文物都是赝品。”这个论断正确吗?还是简体字会玩“穿越”呢?

事实上,书法作品中出现简体字并不是个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东”“马”等字是采用现代简体字的写法,甚至在汉墓竹简和帛书中也出现了简体字。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使用简体字呢?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是:偷懒。

我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和优美艺术的字形,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还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繁体字笔画繁多,书写麻烦,以汉字“龙”为例,繁体字一共是16画,而简体字只有5画。

所以,古人为了书写方便省时,创造出一种更简单的字形,称为俗字。它是民间对汉字的一种自发性的设计创造行为,出于书写便捷或是避讳等原因,达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汉字简化使用方式。

然而,俗字与正字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唐代颜元孙编撰的《干禄字书》中就将俗字解释为不符合六书造字规则的,仅限于老百姓使用的浅近字形,所以俗字一般只使用于信件、账本、小说等通俗文书中。

明末学者吕留良曾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就用了简体字,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发现许多简体字。不仅如此,清朝政府颁发的“内务府”令牌上也写着简体的“务”字。

经过发展,人们也能看得懂这些约定俗成的简体字,加之书写省时,不少简体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出现的简体字也不尽相同。

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记载,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它们对应的繁体字共1604个,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体字。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就写过这种情况:孔乙己告诉孩子们,茴香豆的“茴”字有多种写法,即“茴”“回”“囘”“囬”,还有一种是“口”字里面有个“目”字。

对古代已有的字形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其多种字形中更合适的一种,就成为现在的简体字。事实上,我们常用的简体字中,超过80%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存在了。可以说,汉字简化经历了非常漫长、反复且曲折的过程。

不过不论时代背景如何,改造汉字的目的都绕不过更便利的书写、更简便的阅读、更有效的普及教育。汉字改造不会终止,相反正因为它能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上一篇: 你不知道的花式降温法
下一篇: 忆王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