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创设策略浅谈

作者: 程爱群

语文情境创设策略浅谈0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主观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真实体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呢?

借助音乐渲染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音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情感。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在引出课题之前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跟着旋律哼唱“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时,会自然沉浸在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情厚爱中。教师接着播放《二泉映月》选段,让学生配合旋律诵读全诗。学生在深沉、悲愤且充满对光明的向往的旋律中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借助图画加深体验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如在教学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教师先拿出一幅古代旅客早行的图画,引导学生对照分析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思考图画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明”字。教师同时设置问题:能把“明”换成“照”吗,为什么?有的学生发现“明”在此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照亮”的意思,但这里不能换成“照”,因为结合图画和诗句情境分析,“明”比“照”多了明艳的意思,能让人感受到花明艳盛开的姿态。也有学生发现,图画里结满白花的枳树似乎照亮了驿站的墙壁,用“明”能衬托清晨之前光线的黯淡、花的繁盛,在明暗对比中突出诗题“早行”之“早”。借助图画推敲诗句中的用字,学生感悟到“槲叶落山路”表现了“年”的早、“枳花明驿墙”表现了“日”的早,诗人借用“明”字突出表现的是“早行”的意境。

借助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冲突”,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他们产生探究的愿望,激活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出师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后可顺势抛出问题:“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请说说你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的“忠”值得肯定,因为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而殚精竭虑,为不辜负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都在书写一个“忠”字;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尽忠刘备可以理解,但后期对刘禅的辅助属于“愚忠”,因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的“忠”是值得后世赞扬的,他的“忠”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报恩心理,更重要的是他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汉室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学生在碰撞思维的过程中提高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