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我”之视角 把握散文情感
作者: 刘沫含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行文方式灵活多变;“神聚”指散文的情感、主题等明确而集中,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抒情主人公“我”把握文章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为例探析。
一、发现“我”,探寻情感脉络
散文在结构上一般用一条清晰的线索把看似“散”的材料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条线索可以是人物的心路历程、某一贯穿文本始终的物件、时间或空间等,部分散文还可能采用明暗双线结构。教学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我”的行踪或视角寻找文本线索,探寻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明确这是一篇写荷塘夜游的散文。随后,学生圈画出“我”的游踪——从出家门到踱小路,再到观荷塘、赏月色、观四周,最后由小路回家,从而找出本文的明线。在绘制夜游路线图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在每个游踪地点都有与“我”心情相对应的句子:从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再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最后回忆江南采莲时“我”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由此,学生将“我”心情变化的过程梳理为“不静—求静—得静—失静”,从而找到本文的暗线。通过探析,学生不仅把握了这篇散文的情感脉络,还理解了这次夜游是“我”对现实生活的短暂逃离,表现了“我”对月下荷塘静谧、朦胧、灵动、和谐之景的喜爱与留恋。
二、感知“我”,领悟景语中的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通过描绘作者眼中的景物与人事,传达其个人感受与思考。在散文中,景物描写不是单纯地再现客观景物,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因此,借助“我”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景物描写中的情语。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每个人心中的秋天都有所不同,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展现出独有的色彩与韵味。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改写和比较的方式品味第三段的景物描写。首先,让学生尝试去掉文中修饰性的形容词,如修饰天色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形容日光的“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等。虽然这样改动后句子大意并未改变,但学生普遍感觉原文的韵味与情感被削弱了。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这些形容词不但描绘了景物的特点,而且体现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学生发现文中“破屋”“破壁腰”透露出一种破败与沧桑感,“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凸显了冷色调,营造出一种清爽又冷清的氛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进一步强化了萧索之感,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出了天空的高远,又衬托出周围的静谧。通过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学生认识到“我”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文本表现出“我”对北国秋天独有的萧瑟、凄冷、落寞、颓败之美的欣赏与喜爱。
三、理解“我”,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梳理散文线索能帮助学生迅速提炼抒情主人公“我”的情感基调及变化,分析散文“景语”能帮助学生把握“我”的“情语”,但要弄清“情语”产生的过程和情感产生的原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阅文本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经历,知人论世,进而深入理解“我”。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如果追问朱自清外出“寻静”的原因,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创作时间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该文写于1927年,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彼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对时局深感焦虑与迷茫。于是,这夜色中自由静谧的荷塘成为柔和梦幻的理想之境,让“我”暂离不宁静的现实,在荷塘美景和文化记忆中寻得精神寄托。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懂得这片刻宁静的珍贵,才能理解“我”所爱的不仅是荷塘美景,还是在自然之景与中国古典诗歌中觅得的宁静、自由的精神世界。
又如,在学习《登泰山记》时,通过梳理游踪和鉴赏景物描写,学生能读出“我”对登泰山的期盼以及看到山间雄奇景色与日出美景后的震撼与着迷。但只有进一步知人论世,学生才能读懂“我”要抒发的更深层的情感。作者姚鼐中进士后入朝为官,认识到社会现实与他的政治理想之间的冲突,这使他心生隐退之意。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姚鼐辞官归乡,于除夕观泰山日出,后于江淮一带各书院讲学四十多年。可见,登泰山辞旧迎新的节点对应着“我”全新的人生阶段,不走寻常路的游踪也与“我”放下官场执念、云游四海、著书立说的人生道路相映衬,表现出“我”在自然之景的宏大壮阔中获得精神超脱后的豪迈与洒脱。
四、品味“我”,依托关键句感悟情感内涵
关键句是理解全文情感的钥匙。散文中的关键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统摄全文的总起句或总结句,常位于文章开头或结尾;二是意蕴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这些句子常运用比喻、象征、双关、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地表达思想感情。对于第一类,我们需找出文章各部分与其的内在联系;对于第二类,我们则需联系上下文,借助课外资料和生活体验来突破理解难点。
例如,《故都的秋》开头即总起全文,点明北国的秋的特点:“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找出第3~11段描写了哪些北国秋天的特有景色,并分别为之命名;接着,学生分组探究命名的五幅秋景图(即秋院晨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的景物及其特点。不少学生在鉴赏“秋果奇景图”时会陷入理解误区,认为它描绘的是“秋的全盛时期”,景物鲜艳、浓烈、生机勃勃,充满丰收的喜悦情感。这一误解源于他们脱离了全文的情感总基调,孤立地看待这段话。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开篇的总起句思考“我”对秋的理解,学生发现“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那种清、静的淡色,正是“我”心中对秋的感知与审美。
又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节选)》时,学生难以理解一句话:“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到底是哪条路呢?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课外素材,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教师播放了毛不易的歌曲MV《一荤一素》(《奇遇人生》版)。其中,毛不易说,母亲临终前都觉得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而一旁的阿雅安慰道,母亲永远不会觉得孩子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她只是担心孩子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观看后,学生感悟到之前作家朋友和“我”想出名让别人羡慕母亲的想法“过于天真”,因为母亲并不奢求孩子功成名就,她真正盼望的是孩子能幸福、快乐、有尊严地活着。通过借助课外素材解读这一关键句,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我”的心声——母爱赋予“我”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