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路径探究
作者: 韩宁
参加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路径设计一般包括确立主题、设定目标、设计活动等步骤,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一、确立主题:引领学习航向
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核心在于选定合适的学习主题。
首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与疑点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实验的切身感受,写作很困难,于是与科学课教师合作设计了“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科学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积累写作素材;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步骤和感受,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寻找并确立学科之间的关联点是构建跨学科学习主题的关键。教学四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雨》时,笔者将其与科学课中的生态知识、数学学科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内容相结合,设计了“秋天的奥秘”主题活动。在活动主题引领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景,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秋天的生态变化,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分析秋天的气候特点和动植物变化情况,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升了其综合素养。
二、设定目标:明确学习航标
在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后,科学设定学习目标至关重要,它如同航标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目标设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课标,精准定位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指明了学科的核心目标。教师清晰地把握学科性质与目标,精准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的冗余与堆砌。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人文主题,围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安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单元导语的要求,结合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重难点,即准确生动地表达观察所得,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由此,笔者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指向为“自然之趣,观察之旅”,并设置了如下三个学习目标。①通过古诗学习,感受古人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在《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中,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小生物,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与情感共鸣能力。②运用在科学课上学到的观察技巧,亲身探索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或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图表、笔记等形式整理观察所得,并结合实际的观察经历,创作一篇充满个性色彩的观察日记。③在观察中学会尊重生命、珍惜资源,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2.贴近生活,强化应用
教师在明确学习主题后,应充分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核心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并据此逆向精准地设定教学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为例。笔者在设计之初通过导学单和调查问卷等,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运用过课文中所反映的观察方法。如,他们是否细致观察过校园里的植物,他们在家庭作业中是否尝试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基于学生的实际反馈,笔者在设计跨学科的观察主题学习活动时设定如下目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运用所学的观察与表达方法准确地描述植物的形态、颜色、生长环境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定旨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运用。
3.聚焦素养,提升能力
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融入语文核心素养,兼顾其他学科素养。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神话故事单元时,笔者与美术教师协同合作,设定目标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神话故事发挥想象力,绘制神话人物画像,并辅以文字描述其特点与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设计活动:深化学习体验
在跨学科学习中,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核心环节。这些任务与活动要紧密围绕学习主题,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激发他们深度思考,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需要精心构建活动框架,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活动设计应遵循层次性和关联性原则,确保活动内容的逐步深入和学科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学情,明确学习主题,并依据各学科知识图谱整合相关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学习链条。这一链条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索学习主题。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支架:一是初识自然声,即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雨声、风声、鸟鸣声等),引导学生闭眼聆听,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声音,激发探索欲;二是寻找声音源,即组织学生分组到校园或附近公园实地观察,寻找并记录能发出这些声音的自然现象或物体,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声音大创作,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找到的声音素材,创作一段模拟大自然声音的音频故事或配乐诗朗诵,此活动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四是分享与反思,即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共同欣赏并讨论,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通过上述活动支架的帮助,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观察、记录、创作与分享,全面发展了综合素养。
其次,在设计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核心引领作用,并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凸显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教学三年级第四单元的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笔者在强调科学实验严谨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他们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并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受。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还要关注如何平衡各学科内容,确保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如,在设计关于“生态环保”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语文、科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语文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撰写环保倡议书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环保意识;科学学科中,学生可以学习生态系统知识,了解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数学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这样的设计,能使各学科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体,确保跨学科活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文字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