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就未来 彩绘人生
作者: 杨芬“织彩教育”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着力打造的办学特色。“织”指向工匠,它是动词,喻指教师潜心育人,营造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校园文化;“彩”指向丝线,有“花样、精彩的成分”之意,喻指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形成多元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其内涵丰富,承载“创设出彩校园、品享精彩教育、奠基多彩人生”的办学愿景,旨在指引学校达到“关注每一名师生,适应每一名师生,成就每一名师生”的教育境界。
一、织彩精神,寻根铸魂塑品位
学校结合区域特色文化,以“织彩”为文化体系建构的核心,凝练学校文化主题和“一训三风”,持续弘扬“织彩精神”。
“让生命出彩”是学校文化主题,其确立旨在引导教师基于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力,通过发现、保护、唤醒、引领等手段,让每名学生了解自己、成就自己,树立“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念。学校在“让生命出彩”文化主题引领下坚持特色化办学,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彰显个性的课堂、多元化的评价等,让每名学生公平享有教育的润泽。
“绽放自己的色彩”是校训,旨在指引学校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构建全面的培养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提高体质、品质和涵养,努力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实现从出彩到多彩的成长蜕变。
“三风”包括“博雅有容、同放异彩”的校风,“惟精惟一、成人之‘彩’”的教风,“智圆行方、多元修‘彩’”的学风。校风彰显学校自由、包容、多元、开放的文化追求。教风指引教师务实创新,心无旁骛地精进专业素养,成就学生的多彩人生。学风指引学生求知要广博周备,行事要方正不苟,发展要多元全面。
二、织彩课堂,革故鼎新提质量
学校坚定不移地聚焦教学改革研究,打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织彩课堂”,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主要策略如下。
聚焦课堂,紧扣实践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学校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聚焦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即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元认知的培养,研究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改进,以整体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推动学校新一轮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例如,英语学科组聚焦创造性思维培养展开教学研究:第一步,建构英语学科创造性思维培养指标框架;第二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遴选适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资源;第三步,选点突破,按照“先分后整”方式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设计路径,初步形成相应的设计流程与教学模式,即“情境导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究,问题链化;逻辑导图,分析联想;评价导向,优化策略;语用迁移,实践拓展”。
数字赋能,互动平台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深入推进湖北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引导教师将数字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利用“互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打破学校所在教联体各校区课堂教学空间及实际教学时间的限制,使不同校区、不同班级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同屏互联、资源共享、有效互动、协同发展,从而达到育人方式转变、课堂提质增效的目标。
三、织彩德育,立德树人育人才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方向,在“让生命出彩”文化主题和“绽放自己的色彩”校训指引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依托“五彩坊”社团课程和“织彩少年”学生评价体系,以及一系列家校共育举措,树立学校“织彩德育”品牌。
整合地方资源,开发“五彩坊”社团课程。“五彩坊”社团课程由“红色文化坊、紫色科普坊、蓝色健体坊、橙色民艺坊、绿色劳动坊”五个板块构成。“红色文化坊”课程以感悟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为目标,设置“坪坝营·探寻世遗奥秘”“忠堡镇·追寻红色记忆”等子课程;“紫色科普坊”课程以浸润科创精神、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设置航模制作、科学实验、创客制造、科技发明等子课程;“蓝色健体坊”课程以创新传统体育项目、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设置土家摆手舞、土家铜铃舞、武术健身操、板凳龙等子课程;“橙色民艺坊”课程以赏析民间艺术、提高审美素养为目标,设置南剧、地盘子、扎染、漆扇、傩面具等子课程;“绿色劳动坊”课程以体验农耕文化、增强尊重生命意识为目标,设置土家美食、民族编织、民族刺绣等子课程。
变革评价方式,构建“织彩少年”学生评价体系。为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变革学生评价方式,制定“织彩少年”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系列评选。系列评选指向五个维度:树立道德典范,争当美德少年;培育创新思维,争当博学少年;倡导身心健康,争当活力少年;培养高雅审美,争当才艺少年;崇尚劳动精神,争当力行少年。
促进家校联动,多举措强化教育合力。第一,学校设立班级、学校两级家委会,增强家校联系,为学校民主决策、膳食管理等提供支持和保障。第二,学校建立健全家访制度,引导每名教师制订家访规划,做到有名册、有详细家庭信息、有具体帮扶措施,每学期完成15次以上的家访活动,尤其是对各类特殊学生的家访。第三,学校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隔周开展一次家庭教育培训,每月开展一次校园开放日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助力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与学校协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四、织彩团队,把握关键促发展
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是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抓手。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以学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意见等制度为支撑,完善师德建设、考核、管理制度体系,并且定期在新媒体平台上推送“实小师者”“乌杨树下的故事”板块内容,助力榜样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学校基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准发力,构建“五彩阶梯”教师梯队发展模式,强化教师成长内驱力。具体来说,学校实施“启航计划”,助推教龄3年以内教师迅速成长为“点彩”新秀教师;实施“薪火计划”,赋能教龄4~10年教师稳步成长为“星彩”新锐教师;实施“领军计划”,激励教龄11~15年教师争当“缯彩”骨干教师;实施“登峰计划”,助力教龄16~29年教师向“溢彩”品牌教师冲刺;实施“余晖计划”,在教龄30年以上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选拔、树立一批“萃彩”功勋教师。
学校高效运转、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骨干教师队伍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学校以课程开发为载体,推动骨干教师专业素养与传、帮、带能力提升,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构建“润心”德育、“智悦”智育、“强体”体育、“向美”美育、“悦劳”劳育“五彩”课程体系,增强课程领导力,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方法。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以五彩经纬织就民族文化之美,蕴藏经世不朽的匠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立足本土特色,聚焦“让生命出彩”文化主题,构建“织彩一丝一缕,成才一朝一夕”办学理念,致力打造“织彩教育”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