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原则例谈

作者: 王珍珍 黄廷娇

项目式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点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探究中发展核心素养。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笔者提炼出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的三个原则:真实性与前瞻性、趣味性与探究性、实践性与应用性。

一、真实性与前瞻性:立足现实,融入前沿素材

真实性与前瞻性是数学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项目式学习活动强调从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创新思维。

真实性要求教师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设计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素材并将其与课内知识相结合。以“一亿有多大”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凭课堂讲解让学生感知“一亿”这个庞大的数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学生受已有认知和思维能力所限,不足以用抽象的方式建立“一亿”的概念。为此,笔者立足生活实际,精心设计了包括“一亿粒米有多重?”“读一亿个字需要多长时间?”“走一亿步有多远?”三个探究性任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质量、时间、长度三个维度入手,在称米、读书、量步等体验活动中,通过小数量逐步推算、感知大数量,有效建立“一亿”的数感。

前瞻性强调教师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时要面向未来,积极引入反映新理念、前沿技术等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变化,了解新兴领域研究成果,增强科学探究兴趣,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例如,在“数字编码”项目式学习活动中,笔者先利用编程软件和VR技术引导学生“云游”商场,通过观察车牌、停车场车位、楼层指示图、商品类别标签上的编码,理解数字编码的基本原理和规则。然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设计简单的数字编码系统,如为校园体育器材、班级图书角图书等物品合理编码。在此基础上,校园气象站的小站长们结合所学编码知识,研究、制定了连续性气象信息记录编码规则,实现了对日期、温度、风力、湿度、压强等快速、统一、准确的记载,减轻了每天的工作量。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向他们介绍数字编码在区块链、数字音频、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鼓励他们课后通过阅读科普文章、体验简单编程等方式继续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

总的来说,真实性原则能确保项目研究走实,前瞻性原则能促进项目研究走远,两者互融互促,有利于培养立足现实、眼界开阔的学生。

二、趣味性与探究性:寓教于乐,引发深度探究

项目式学习活动只有兼具趣味性与探究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深度探究。这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核心特征,也是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原则。

以项目式学习活动“‘百分’有我,玩转‘数’学”为例。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学生仅凭教材例题往往无法很好地学以致用,而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他们学以致用。笔者深入挖掘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设计了“探秘折扣”“报刊成数寻找赛”“国际税率大比对”“理财小达人”等一系列趣味性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度理解与运用百分数知识。

在子项目一“探秘折扣”中,学生走进超市、商场,寻找身边的折扣信息,了解折扣如何为商家创造价格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同时,笔者引导学生绘制与商场折扣海报类似的海报,并在学校跳蚤市场上展示,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明晰“全场六折”“买二送一”“满100送40”等折扣信息的数学内涵。一开始,一部分学生认为“全场六折”和“满100送40”折扣力度相同、“买二送一”是按原价的50%销售,而另一部分学生不这样认为。这样的认知冲突驱动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探究、推理、计算,最终他们通过辩析发现:“买二送一”实际上是约按原价的66.7%销售,而非50%;“满100送40”是约按原价的71.4%销售,与“全场六折”不同。

在子项目二“报刊成数寻找赛”中,学生在报纸、杂志、网络上收集关于成数的词条,了解成数的使用语境,学习用成数表达工业增长、农业增产等数学信息,提升了数据意识。

在子项目三“国际税率大比对”中,学生从身边的税率知识出发,深入探究我国税率与外国税率的区别,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获取深度信息的能力。

在子项目四“理财小达人”中,学生通过了解零存整取、整存整取、活期存款等家庭理财方式,掌握了理财技巧,学习了理财本领,拓展了学习年收益率等百分数相关知识。

趣味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乐趣的吸引下展开探究,在持续探究中领悟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

三、实践性与应用性: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

数学项目式学习归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时要把握实践性原则,将教学方式由“坐而论道”改为身体力行,让学生在每一次知识构建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认识千米”的教学为例。教师单纯告诉学生“1千米=1000米”或许可以培养出一部分会做题的学生,而当这个知识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几个单位中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学生的错误往往会层出不穷,因为1千米的长度不像1厘米、1分米、1米那样直观,可以通过视觉和动作直观感知,大多数学生对千米只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认识。要正确认识千米,教师就要借助多种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获得直接感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千米之行’始于足下”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先用软尺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计量自己步行100米所需要的步数和时间,然后据此推算出步行1千米需要多少步、多长时间。如果绕操场走1圈的长度是250米,那么走4圈刚好是1千米。在学生实际行走1千米后,笔者组织学生谈一谈切身感受和收获,深化学生的量感。体验1千米的方式除了步行,还可以是跑步、骑自行车、乘坐汽车等。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可以利用百度地图、微信计步、健身手环等工具,帮助自己确认1千米的长度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行1千米所需的时间。

应用性原则对于项目式学习活动素材的选取与甄别至关重要,因为项目式学习活动不仅专注于知识的建构和素养的培养,还专注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千米之行’始于足下”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1千米的距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并认识到行同样的路程,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所用的时间就不同,速度越快,时间越短,进而学会通过估算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通过活动,学生也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了根据路程和交通工具的速度推算出行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出行安排。这不仅给予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王珍珍,随州市曾都区东关小学;黄廷娇, 广水市永阳学校)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HBJG2022024)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