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长课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徐端宇 杨邦俊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了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信息多元的课文,教师如果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教,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如何实施长课文的有效教学呢?笔者将现代阅读学的浅读、深读和展读三种方法与观照、涵泳、习得三种传统的阅读方式相结合,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长课文为例,探究长课文教学策略。
一、浅读观照,感知文本
针对长课文内容宏富、结构复杂的特点,我们采用“浅读观照”的方法化解阅读难题。“浅读”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观照”则是在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和观点后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文本内在的逻辑,理解文本主旨。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阅读。
观内容,照主旨。“观内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长课文,属于新闻中的人物通讯,全文有七十几个自然段,记叙了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为改变兰考面貌而奋斗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快速浏览文本,通过讨论与归纳,提取出以下有关焦裕禄的信息:①导语部分从到任写起;②第一部分写狠抓“三害”防治;③第二部分写为民解难;④第三部分写带病工作;⑤第四部分写病危住院;⑥第五部分写离世,人民怀念他。接着“照主旨”,学生把提取的信息放到一起整体观察,发现它们写的都是焦裕禄在兰考期间的主要表现。学生由此“看到”一个身先士卒、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优秀县委书记的形象。
观主体,照背景。观照原本是一个阅读解释学的概念,本意是把主体放到背景之中“观得”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可以如此观照。焦裕禄身上有众多闪光点,但只有置于兰考这样一个极端贫困的地区及其经历了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背景下观照,才能凸显焦裕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观照焦裕禄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别的干部是想方设法调离灾区,唯独焦裕禄选择坚守,他不但活着时要战斗、工作在这块热土上,而且要求死后也埋在这片沙丘中。这正是焦裕禄身上最闪光的地方。通过这样观照与思考,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深刻领会焦裕禄身上反映的时代精神。
二、深读涵泳,玩索文本
长课文阅读教学提倡“长文短教”,精选讲点,所以“深读涵泳”是必须采取的策略。何谓“深读涵泳”?简单地说就是走进文本,研读文章语言,品味细节,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探讨作者的观点,鉴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精心选点,深读细讲。长课文的阅读和教学最重要的是选准阅读讲授点,让学生读在精要处,学在关键点。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较大教学价值的阅读训练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学有所得。《长征胜利万岁》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长课文,作为回忆录,文章写得亲切感人,其中的描写很有特色。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鉴赏并掌握文章的描写手法”。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此为重点筛选、提取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深读并体悟长征精神。如以下片段: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这段文字出自课文第三段,描写红军长征会师以后的兴奋和激动心情,为什么中间部分要描写红四团在长征途中历经的种种辛苦(加点文字)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交流探讨,终于明白了这段描写的作用——表现当时红军战士喜悦的心情。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做出了那么多牺牲,现在终于来到根据地,他们怎能不激动呢?课文描写长征途中的诸多艰难,正是为了衬托眼前会师的不容易。这几句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长。优秀的描写不但要写事物外在的形态,而且要写事物内在的神韵,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这种生花妙笔往往藏在文本深处,不易被人发现,教师要把它“剖”开,让学生反复品读揣摩,感受文本的旨趣。
精心布点,连点成线。一篇长课文只选几个点来深读精教,或许会显得比较单薄,如果能做到每篇课文突出一至两个教学重点,篇与篇之间相互关联,就能连成一条完整的知识探究和能力训练链条,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比如,在讲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大战中的插曲》时,笔者考虑到记叙的顺序是高中语文教学必授的内容,应该对开篇的倒叙部分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梳理全文叙事线索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倒叙部分在全文中一般应处的位置和实际的位置,让他们对倒叙的行文方式获得清晰的印象,进而形成关于倒叙的完整、清晰的认知。接下来,在《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中,笔者适时引入插叙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四段插叙文字。通过对两篇课文的反复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两种叙述手法的区别。这样,通过系统选点训练,学生能力、素养的“链条”不断得到延长。
三、展读习得,拓展文本
长课文阅读教学既可以通过浅读教学提升效率,又可以通过深读教学挖掘深度,还可以通过展读教学拓展课堂的宽度,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获。什么是“展读习得”呢?概而言之,它是一种开放的、具有拓展性和实践性的阅读方式。
立足文本拓展。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一篇九千多字的长课文,文章不但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且有关于国家、民族问题的深度议论和抒情,涉及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科技等领域。学生要想准确地理解这篇文章,就要借助文学、医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实际教学中,笔者立足文本,以文学阅读欣赏为主线向外延展,引导学生从国家层面、制度优势、精神品格、科学理念、抗疫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和国际合作等角度开展拓展阅读,学生收获颇丰。如针对课文第三部分所写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等内容,学生从历史与现实、摄影艺术与文学表达等角度深入探讨这段描写、这组画面所展示的形象和内涵,从不同角度感受我们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生死考验时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极大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向生活拓展。《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用很多经典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抗疫期间的画面,如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表达世界人民对我国的支援。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真实的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抗疫期间的社会生活,感受语言的巨大张力,把阅读教学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作者单位:宜昌天问高中五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