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设计长课文阅读教学

作者: 高书兵 梁平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价值观决定了“教什么”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立足儿童发展的视角选择最适合儿童学习的内容。因此,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长课文、难课文,教师设计教学时既要根据文本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要基于儿童立场精选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长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进行探讨。

一、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取舍学习内容

童话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皮亚杰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去自我中心等特点。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对于长课文、难课文的学习,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条件。同时,通过一、二年级的课文学习,学生对童话体裁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情节具有反复特点的童话故事,学生能自主走进童话世界去感受和分析,顺利进行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等学习活动。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这篇文章原本选编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旨在引导学生感知外国作品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统编版教材将这篇文章编排在三年级,并指明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对悲剧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只需略教,重点要让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的神奇想象。同时,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要求学生“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从读童话到写童话,教材编排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理念。

另外,教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学生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这篇课文设置了三道课后习题,分别为:(1)朗读课文。(2)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3)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又如,这篇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赤脚走在大街上的情景,背景中家家户户的窗子里透着灯光,观察这幅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小女孩的形象和悲惨的处境。另一幅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和慈爱的奶奶相拥的幻象,观察这幅图有助于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她渴望得到亲情、拥有幸福的愿望。

基于儿童立场,综合考虑单元导语、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及课文插图,笔者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如下两个:一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能说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二是能复述故事,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反复结构写童话的方法。第一个目标指向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童话的过程中感受童话想象丰富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指向表达方法,为单元习作“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搭建桥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基于儿童的发展特点选择学习方式

童话是用来讲的,讲故事符合童话以“故事”形式存在的特点。讲故事尤其应作为低年级童话教学的重心,这是由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学生刚由二年级升入三年级,他们还难以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方面理性地分析童话。此外,儿童喜爱童话,天然地亲近童话,愿意创编自己的童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儿童的发展特点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讲、读、复述、表演、创编的过程中,体验角色,感受意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

1.运用流程图理清故事情节

在课前导学单中,笔者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标记出作者想象的段落,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通过导学单,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童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概括的内容为:课文第1~4自然段写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下着雪,小女孩赤脚走在街上,因卖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第5~9自然段写小女孩为了让自己暖和一些,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10~11自然段是童话的结局——小女孩冻死在街头。其中第5~9自然段的情节结构类似,都是先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再写出现的幻象,最后写火柴熄灭之后的现实情景。课堂上,笔者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画出流程图,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雪夜卖火柴,没有卖出,不敢回家→人们庆祝圣诞,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幻想(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和奶奶一起飞走)→小女孩冻死了。然后,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看着流程图回忆故事情节,讲这个故事。最后,笔者组织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自己的感受。

2.重视朗读,积累童话语言

安徒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他所创作的童话在写作艺术上达到了高峰,开启了童话文学的全新时代。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知识,对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大胆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惟妙惟肖的拟人等修辞都值得学习,如文中关于烤鹅幻象的描写:“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以个人朗读、同桌互读、小组共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各自所圈画、摘录的好词佳句,并且相互交流圈画的理由,说一说阅读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生成个性化阅读体验。

3.复述故事重要情节,感受童话结构特点

复述既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言语技能的提升,又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可以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把复述故事与感受童话结构特点结合起来教学。如在讲小女孩擦燃火柴的经过时,笔者引导学生一边复述,一边思考五次擦燃火柴的相同之处。学生依次说出小女孩的愿望,笔者板书“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快乐、得到疼爱、得到幸福”。由此,学生认识到这些幻象源于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她生活中缺少什么,就出现什么幻象,课文中这个结构反复出现能够让人感受到小女孩的不幸逐层加深。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童话,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结构特点。

4.模仿童话故事结构进行创编

笔者先给出如下童话开头部分,引导学生借助表达支架创编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

学生根据表达支架“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小壁虎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继续写童话故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三年级学生能够根据提示运用结构反复的言语规则创编童话故事。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学校)